應~金牌背後的堅毅不撓
第 2092 期(2004 年 9 月 26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毅力的字義,即雖有困難障礙,仍對某項意念、異象、使命或任務堅持下去。不少港人,包括基督徒在內,欠缺的正是奧運選手的不屈不撓的毅力。在堂會的牧職,「過早放棄」是常見的現象,教牧一旦遇上工場的困難,或職事的挫敗,往往轉換工場或以神學進修作為逃避,反映的是缺乏承受逆境的耐力。
類似心態,也表現於對某些事工的處理,就是「即用即棄」,不耐性等候事工需假以時日,方能見效。筆者認為任何經過驗證的事工方法,只要持之以恆使用,必有其效用;問題是有些教會領袖「貪新厭舊」,未等待事工發展成熟,就轉乘另一新車了!
柯林斯(JimCollins)把領袖分為五級,在《從優秀到卓越》(GoodToGreat)一書,他認為第五級領袖(頂級)的素質是:平和而執著,謙遜而無畏。此種「永不放棄」的決心,套用在教會領袖身上,就是表現出不管有多困難,仍有勇往直前的決心;決不降低事工的標準。當堂會事工發展未如理想時,不會埋怨別人,歸咎於外因,卻肯承擔責任。
本港新一代的青少年,常受人詬病的是缺乏堅持到底的質素,形成「輸不起」的心態。奧運精神代表公平競爭,失了金牌,四年後有機會重摘桂冠。港人須要培育此份心志,多比賽,多磨練,才能打造優秀人才,教會同樣需要在逆境作戰的選手。
從國家運動員身上,我們學習不受制於短暫的下風(如女排的反敗為勝),或突如其來的逆境困擾,重要的是在信仰馬拉松上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