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受傷的心靈
校園暴力事件給我們的再思


2062 期(2004 年 2 月 29 日)
◎ 文林 ◎ 李秀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向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敲響了警鐘:究竟我們的新一代出了甚麼問題?我們可以做甚麼去防止這類事情再次發生?

  這種校園暴力風氣其實早已吹遍北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及婚姻、家庭和兒童問題的專家杜博生博士(Dr. James Dobson)在他的一本著作《教養男孩》(Bringing Up Boys:繁體版將於五月由福音證主協會出版)的其中一章「受傷的心靈」裡,剖析這問題的因由,並提出防治之道。現撮述如下,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各界更多的關注: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遭到同輩圍攻時,你該怎麼辦?

  作為成年人,我們是有責任去保證每個孩子都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我如此強烈地認為成年人應該保護兒童,是因為我對我的過去記憶猶新。在度過了一個幸福、安全的童年後,我進了一所中學讀書。我好幾次受到比我大的學生打罵。我記得有一天哭著回到家裡,陷入一場信心危機中,是我的爸爸幫我度過這個關口的。我的經驗證明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對於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壓力是多麼重要啊。有些青少年作出愚蠢的暴力行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人在他們身邊把他們從懸崖邊上「勸說下來」。

  

為何出現暴力行為?

  

  對方拖入同樣的無能中

  為甚麼男孩子要以這種方式互相威脅、折磨呢?菲利普斯這樣解釋:「威脅恐嚇的作用是透過恐懼把對方拖入同樣的無能中圪欺侮人的人透過這方法使對方也降到自己的水平上。」

  

  建立威望

  那些小霸王欺侮人還有一個原因。《發展心理學雜誌》曾在美國對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四百五十二個男孩進行調查,發現那些喜歡嘲弄弱勢同輩的孩子,以及在學校裡攻擊性強、帶頭鬧事的孩子,在同學中的威望往往最高。箇中原因是:「這些男孩可能把攻擊性行為、受人追捧和控制別人聯繫在一起,並將這些想法內化了;他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用身體攻擊作為一種社交策略,因為它在過去是有效的。」換言之,那些欺侮人的孩子因為折磨比他們弱的同學而在社交層面上得到了獎賞,這或許解釋了為甚麼許多人都這樣做。

  受暴力文化影響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媒體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十來歲的青少年,包括那些心靈受到創傷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謀殺、毒害、使人致殘、砍頭、捅刀子、墜毀和爆炸等犯罪、兇殺場面。從電影、電視、音樂錄影帶到互聯網,幾乎比比皆是。想想充斥在媒介中的暴力場面,再想想孩子們在他們的童年期所看到、聽到的一切;當他們作出暴力行為時,我們為甚麼感到吃驚呢?

  對父母來說,保護我們的家庭免受暴力文化影響是非常艱難的,那就像要把傾盆大雨擋住一樣。可是,我們仍必須盡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免受這樣的渲染,盡量關掉電視吧,尤其在孩子年幼時更應如此。

  

父母和老師可以做甚麼?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保護孩子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只要你做得到,你是不會讓人對你的孩子造成傷害。那麼,你為甚麼站在一邊,任由你的兒子或女兒的心靈受到扭曲和損傷呢?

  給孩子愛和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可以做甚麼呢?減少孩子接觸暴力行為的機會,孩子從學校回家後便多與他們接觸,幫助他們完成家課,詢問他們每天的學習情況;如果他們想哭就讓他們哭,在他們情緒低落時給予支援,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在他們出現不可接受的行為時,給予合理的疏導,提出合理的要求,說明父母在道德上對他們的期望;以及一有機會就擁抱一下自己的孩子。

  給弱者支援和幫助

  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明確地對學生宣布,我不能忍受對別人的取笑和作弄。如果有誰堅持嘲笑我的另一名學生,我一定對此嚴加處理。當一個有愛心而又管教有方的老師對班上最不受人注意的孩子提供了支援和幫助後,教室裡的情感環境一定會出現巨大的變化。每個孩子似乎都鬆了一口氣。

  在一個個小小的腦袋中閃現同樣的想法:既然那個孩子不會受到嘲笑,那我也就一定安全了。透過保護班上最不受人注意的孩子,老師在向學生顯示他尊重每一個人,他會為每一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同學而戰。

  兒童是歡迎公平和正義的,在一個充滿不公正和虐待的世界中,他們會感到極之不安。因此,在我們堅持透過班級和家庭的文明行為教育兒童互相尊重、友好相處的時候,我們就在為未來的成人世界奠下仁愛和好的基石。令人遺憾的是,今天許多學校裡出現的正是相反的情況。這實在需要改變。不要對我說成年人是無法阻止欺淩行為的,我們當然做得到。我們知道哪些孩子是無助的,我們可以救助他們。我們需要這樣的決心:在孩子顯出憂傷時去關懷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