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覺.悟


2051 期(2003 年 12 月 14 日)
◎ 人間如話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有一次,在電視上看主持人訪問台灣大雕刻家朱銘。朱銘在節目裡侃侃而談,他如何拜師學藝,如何學習擺脫第一位老師的影響再跟第二位老師深造,其後又如何擺脫這位恩師的指導,走上獨立創作的路。

  白髮飄飄的朱銘說著說著,讓我聯想到:藝術家固然要走這樣的路才能成為大家,教育孩子,豈不亦復如此?

  就像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為甚麼孩子要上學》一書裡面引述學者柳田國男的說法:模仿老師所教照本宣科叫「學」,自己可以活用叫「覺」,不用人教而自己能作判斷叫「悟」。無論追求學問或藝術境界,都離不開這三種層次。

  有些學科,開始的時候,學生一定要向老師學習,像語文的聽說讀寫,像數學的基本運算,都是基礎知識,有師可承會學得快而直接,少走彎路,就像朱銘初期,每一刀都是模仿啟蒙老師所教來雕刻。

  有了基本知識,真正掌握學習能力的人便能活用所學。譬如把學得的語文技巧運用在寫作上,或把運算能力用在日常生活中一樣。朱銘學雕刻也如此,他以純熟的技法雕刻不同的造型,或是水牛,或是人像,這時,技法不是難題,難題是怎樣突破創出新貌。

  追求藝術的更高境界必須走出老師的影響,隨心所欲去創作。這種隨心所欲需要準確的判斷力和敢於嘗試的膽量,因為開始時有可能作出錯誤判斷,但勇於嘗試終必能有所「悟」。悟性高低與嘗試的膽量成正比,經得起失敗的人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致成功。

  所以,好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從「學」到「覺」,從「覺」到「悟」,惟有這樣,學生才會發展成獨立個體,盡顯才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特稿】

【雲彩見證】

【環保.資訊】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