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俗考


2015 期(2003 年 4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清明本為農曆節氣之一。據《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以得名。」及後,又與陰曆三月份的「春社」、「上巳」及「寒食」三個節日融合,形成今天踏青郊遊、掃墓修墳和追念先人的春祭。

  據《宋誌》云:古者無墓祭,迄秦漢後始見其儀,迨唐開元,有天子上陵儀述,歲有清明之祭。」換言之,自唐代起,清明掃墓已成習俗,並得到政府確認。到宋代,上墳更蔚為風氣,從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可見一斑。

  掃墓本像家祭一樣,同是慎終追遠、敦親睦鄰的行為,目的是表達對先人的孝思。孝道是中國文化之一大特色,且不違聖經教導,故此,當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人傳道時,信仰與孝道的交接融合是必須的。這方面,徐松石與何世明兩位前輩,均有專著論述,故不用贅言。

  但自墓祭形式開始流行後,為何歷代天子及庶民均重視之,且歷久不衰呢?蓋中國自古以孝為德行之本,故對先人之遺體亦厚禮有加。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再者,墓地既為先人葬身之地,那麼追思先人,自然哭於斯,祭於斯,因為親炙濡慕之情尤為深刻。

  至於為何選定清明前後為掃墓時節呢?其原因可分析如下。第一,《禮記.祭義》載稱:「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生怵惕之心,如將見之。」由春露沾履,而思念已故的先人,希望以祭祀來親近他們。第二,春分過後,大地春意盎然,萬物欣欣向榮,洋溢一片生機。這也令人想用祭祀方式,將祖先從嚴冬的憩息中迎請出來,享受春回大地的美景。第三,清明界春末夏初,氣候清爽,適宜踏青郊遊,故此亦為上墳的好時刻。第四,古代交通不便,外間工作的人,每年回鄉度歲,必待清明祭祖後才離鄉,不然,全年再無機會與家人同行祭禮了。

  從上所述,吾人可明白清明掃墓風俗之由來及底蘊。清明像任何風俗一樣,可轉化為傳播福音信仰之文化載體。首先,要將清明掃墓的本義從釋道二教及民間信仰的宇宙觀區分出來,意即闡明清明掃墓原為文化禮俗,以表達孝思為本,其義與基督教信仰相通。

  其次,可充實基督徒於掃墓儀節的實踐。除了拔除野草、灑掃環境及清洗碑石外,還可加上唱詩、讀經、祈禱、追憶、獻花及行禮等項目,使祭儀更形豐富,又可委家中一信徒作主祭帶領,使未信親友從中亦可得聞福音。掃墓完畢,一家大小或闊別一段時間的各房人,也可藉此時機用膳團契,共敘天倫。

  至於其他清明古俗,例如插柳、掛錢,並競渡、鞦韆、蹴鞠、射柳、拔河及登高等行樂方式,都因時遷勢移,被淘汰了。由於清明近復活節期,故又可進一步考慮與基督教聖曆的教會省墓日融合。節俗是文化一部分,隨著時間演變而增減及消長;因此,其意義及形式也非一成不變,正因此故,清明節俗是可改造及轉化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