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融入創意教學


2015 期(2003 年 4 月 6 日)
◎ 專題專訪 ◎ 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回歸後,教育界除了日益重視普通話教學,亦開始積極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而創意教學是教育界日益著重的熱門課題,思考如何在死背硬記的傳統教學方法中,開拓出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最近有教師嘗試把中國文化中的精華,融入創意教學之中,並獲得不俗的教學效果。

中藥通識教育

  近年中醫藥在國際上愈來愈受到重視,由中草藥提煉的保健食品日漸受到外國人的歡迎,香港多間大學亦積極開辦中醫藥課程,可惜中小學的學科和大學中醫課程缺乏銜接,有見及此,沙田循道衛理中學李美貞老師興起在校內推出中醫學導論課,並嘗試用通識教學的方式教授,構思頗新穎。

  當初設計課程時,李美貞老師亦擔心學生對中醫學十分抗拒。針對這點她作出一連串安排,把中醫藥科作為一科興趣科,既不用考試,每個學期只需上一堂課,把學習壓力減至最少。她笑言,當學生認為學習這科並沒有壓力,一切便好辦。

  在設計課程時,李老師把課程的核心放在中藥導論,介紹中醫藥背後的陰陽五行概念。並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套入別的科目的知識之中,例如她從地理科的環保角度去闡釋中醫藥學的「天人合一」觀念。她表示,「天人合一」觀念就是人與大自然和諧並存,人在使用大自然的資源時,應考慮會否耗盡自然界的資源。這點正與現今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又例如她從文化及時事的角度闡釋中醫藥學中的「中庸之道」,她認為在西方文化感染下,當代年輕人養成「凡事去盡」的習性,結果很多時都自討苦吃。例如大除夕時到街上玩樂慶祝,本屬無可厚非,就是因為「凡事去盡」的心態,結果樂極生悲。因此,透過中藥導論讓中學生重新了解何謂「中庸之道」,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李老師指出,某程度上她設計的中醫藥課程是一種通識教育,學生不單學到基本中藥知識,更可認識到其他學科的知識。而學生對這課程亦頗受落,現在除了中醫藥導修課,校園內還設有中藥閣,種植多種中草藥。此外,還有國內中藥交流團及行山採藥團,讓同學從多方面進深中草藥知識。李老師表示,只要多從學生角度想,中國文化同樣可與創意教學互相融合,帶給學生更多新意及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粵劇全方位學習

  粵劇是中國文化的精粹之一,但有沒有想過,有老師利用粵劇傳達不同學科的知識,並訓練學生的多元智能。這學年,聖公會靜山小學得到藝術發展局十三萬元的撥款,與文化協進中心合作推行「薈藝教育」計畫,以粵劇作為創意教學的媒介。

  負責這個計畫的譚佩儀主任表示,「薈藝教育」計畫其實並非粵劇訓練班,而是一個學習計畫。例如他們透過英語粵劇,讓學生認識英文生字。上音樂課時則會講解粵劇所用的樂器,加深學生對中國樂器的認識。美術科則透過探討京劇與粵劇面譜的分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面譜藝術。換言之,是利用粵劇作為教學的工具,更生動地向學生講授不同學科的知識。

  除了學科知識,譚主任亦希望透過計畫培訓學生的多元智能,包括IQ、EQ、AQ、CQ和SQ。如藉戲曲表演訓練抽象思維(CQ)及抒發情感(EQ),當學生準備表演時,要克服緊張心情,亦能鍛鍊他們懂得面對危機(AQ)。學生亦需互相合作撰寫粵劇專題研習報告,過程中學生能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對提升他們的個人修養(SQ)有正面作用。

  譚主任又補充,學生或多或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點抗拒,認為沈悶又過時。故此,在創意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課程時要加倍用心,教學時亦要付出額外的耐心,當學生慢慢投入後,不單能發現中國文化中的趣味,並深刻地吸收透過粵劇講授的知識,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