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共度時艱


2012 期(2003 年 3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 盧龍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自九七回歸中國以來,香港面對了連串的打擊,從禽流感到亞洲金融風暴,從樓市大跌到股價大瀉,從失業率不斷升高,到公務員減薪等,這些事件不斷衝擊著香港社會。在這些危機中,政府不斷呼籲市民要「團結一致,共度時艱」。

  事實上,香港面對的困難,不少是客觀環境所引起,不是政府或社會中的權貴所能控制,所以也不能將責任全部推向他們。然而,在高呼團結一致,共度時艱的口號時,我們卻觀察到政府與社會權貴並沒有以行動作出具體的承擔,反而不斷以相反的行動作出破壞及分化社會,最有代表性及明顯的例子包括:

  (一)富商的威脅論:當樓市在九八年後開始下跌,不少小業主面對負資產的困境,一些香港的富商不單不願意體諒小業主的情況提出寬容的態度來處理其地產物業政策,甚至威脅減少在香港的投資來回應社會對他的批評。這個例子說明在香港,「共度時艱」的意識,並未全面地成為香港的共識。

  (二)人大釋法剝奪港人內地子女的居港權:九九年初香港終審庭判決,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可以與港人在外地所生子女般同樣獲得居港權。香港特區政府卻祕密地安排向北京人大提出請求從速解釋基本法,達到了推翻終審庭的判決,剝奪了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原已獲得的居港權。為了贏取港人對此做法的支持,更不斷宣傳這些從內地來港人士對香港社會的破壞及負面影響。這不但失去了一次重要時機去建立港人與內地人血濃於水及家庭重聚的價值觀,促進香港與內地鄰近地區之間的交流及關係,更因而引起一連串的法律訟裁及製造了港人與內地人的仇恨,港人中支持及反對政府此項政策的對立。

  (三)賭波規範化與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當港人最需要建立「團結一致、共度時艱」的意識之際,政府卻以一意孤行的態度,強行推動在社會中支持通過這些未有共識的法例。不但引起社會中激烈的辯論及衝擊,更糟的是令社會中充滿了憤懣及怨恨之氣,對政府失望及不信任。政府民望不斷下降實非社會之福。

  (四)削減綜援及外傭減薪:在剛發表的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宣布了這些新政策,而社會福利處長竟然高調表示不願意花時間就削減綜援與志願團體進行諮詢,破壞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信任關係;而外籍傭工之薪金本來已甚低微,政府亦不放過削減薪金,並要這些外傭的僱主額外納稅,促成了僱主與外傭的緊張關係。

  除了以上的明顯例子外,政府更不斷抹黑社會中領取公共援助的人士;以負面手法去批評語文老師的水平,以學生家長去迫教師接受政府的政策;在社會最動蕩不安之際,強行迫使社會服務機構接受政府削減經費的政策,打擊社會工作者士氣。

  在這種社會氣氛之際,教會作為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分子,實在應負起先知及祭司的角色,包括了:

  (一)推動不同宗派的教會領袖及不同宗教的領袖,組成社會凝聚聯合委員會。

  (二)為香港社會的團結及全面共度時艱而發表共同宣言,呼籲特區政府及社會中權貴人士停止任何分化社會的措施,應為凝聚社會團結力量而努力。

  (三)重整社會服務資源,在基層社區推展凝聚弱勢社群工作。

  (四)運用宗教團體辦理學校的優勢,進行抗衡社會分化,促進社會凝聚的教育活動。

  (五)提醒信徒對香港的承擔,不要存著自己能置身度外的心態,應以「共度時艱」的信念,積極尋找適當的途徑去分擔社會的責任,與不幸者與受害者分享資源。

  香港社會的最大危機,並非只是經濟的衰退,而是社會的分化與對立,讓教會在此時刻,指出並抗衡分化的勢力,見證使人和好的福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