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傷的香港人


2012 期(2003 年 3 月 16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梁錦松昨出席電台節目時,澄清『有咁耐折墮』是指泡沐經濟和樓價。他自嘲是『番書仔』,當時想說的是『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但『因為是廣東話節目,可能用了不是很好的翻譯.......可能真是番書仔,有時用起這類字,一時個腦轉不到』。」 《明報》9.3.2003

  財政司長梁錦松的「折墮論」播出後,輿論沸騰,電台叩應節目更是「耳」不暇給,聽眾絡繹不絕的打電話來大興問罪之師,霎時間整個特區社會沸沸揚揚起來-皆因梁司長那一句「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

  在一片聲討聲中,一向給人印象聲大夾惡的鄭經翰,在其節目「風波裡的茶杯」中反為處理得最冷靜,前後幾次重播了梁錦松講話的片段。鄭大班又多次提醒打電話來反擊梁錦松的聽眾,再三聽聽梁的說話,分辨他的「折墮論」究竟是指甚麼。

  說真的,特區政府誠然有千錯萬錯,梁錦松作為財政司長也是責無旁貸,但他在電台發表的「折墮論」的確不是指任何人,更不是去挖苦或奚落任何人。讓我們也不厭其詳的引述他講話的前文後理:

  「九七年前泡沬經濟是不健康的,之後一定出事,廣東人也有一句說話『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在最壞的時候,就會有轉機,你可以說我們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梁錦松後來解釋說,他的原意是說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只是「一時個腦轉不到」,用了「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去表達這個意思而已。如果我們冷靜的重溫梁原本的講話,大概會接納他後來的解釋不是狡辯。事實上,從當時上下文(context)及語氣來看,他說的一直是香港畸型的經濟現象而不是香港市民,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當然我們可以批評他「失言」,缺乏對民怨民憤的敏感度。所謂「崩口人忌崩口碗」,司長施政失調在先,現在又在市民的傷口撒鹽,可謂愚蠢之至,捱罵也是自招。只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香港市民已經過分容易受傷(vulnerable),分分鐘扯火失控,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我們別掉以輕心。

  陶恕博士曾說,我們現今所面對的危機並不是來自外面,而是來自裡面。經濟和財赤問題,始終有一日可以解決,只是人心的問題比這更深遠,其嚴重性非同小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