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3 期(2003 年 1 月 12 日)
◎ 交流點 ◎ 李偉亮
曾幾何時,年少時每逢聖誕及新年,總會偕同友人出旺角、尖沙咀等地趁熱鬧,人隨人潮去,滿街熙來攘往,大廈外牆五光十色的燈飾,商場華麗的布置,四處人聲浪語中,陪伴着度過一個又一個的節日。
平安夜及聖誕夜在文化中心廣場的二十噸垃圾,噴雪、塗鴉,實在令人感到心痛!這個城市,到底出了甚麼問題?節日中玩噴雪,本來無傷大雅,至於塗鴉,亦非新鮮事物,香港大至名勝,小至公園涼亭,經常有各類型留言、愛的誓詞等作品,但今次文化中心的事件,刺痛人心之處,在於規模巨大,肆無忌憚,報館同事拍回來的照片,從由一個高位俯瞰文化中心的樓梯級,垃圾遍布每一級樓梯,至於水池則滿佈膠樽廢紙,一句話:「比垃圾站更糟。」
除夕夜政府動用大量人手,加上精心部署,總算免除了再一次貽笑國際社會的事件,但膠紙包樹,鐵馬護牆,也實在開創香港開埠的歷史,警方更一度要在午夜過後,實行半小時的清場行動,勸散在場的青年。
問題是,解決了清潔問題及護住了面子聲譽,是否解決了背後的真實問題?是否在學校加兩三節的公民教育課,或者在節日多加宣傳,便算功德圓滿?他們不在文化中心扔垃圾,那麼在其他地方進行另一些反社會行為又怎辦?垃圾事件背後的深層意義在何處?我覺得在這背後都是千千萬萬個「人」的問題,每一個曾經在文化中心扔過垃圾的人,都有一個與別人不完全一樣的故事,但用聖經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是受了傷害的人,都是迷途羔羊,我確信,在耶穌中得到醫治,歸信了基督的人,是絕不會做出這些行為。
突破雜誌創辦人蘇恩佩女士剛好在三十年前,一九七二年十二月的一篇文章:「我能為這個城市做甚麼?」道出她對年輕人的負擔,對這個城市憂心的嘆息。誠然,從新聞圖片,電視映片所見,很難說服自己攪事者都是可愛的,我們也毋須要定出能力以外的偉大抱負,但我們可以對身邊認識的少年人,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由人出發,最終社會自然會少了一個「破壞王」。
李偉亮(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