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神學(二)


2003 期(2003 年 1 月 12 日)
◎ 神學縱橫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年香港華人教會所關注的職場神學討論,主要環繞保羅.史提芬斯(Paul Stevens)的「無牆的教會」觀念。史提芬斯反對將信徒分為平信徒與聖職人員不同階級的觀念,他強調聖經所啟示的教會觀是上帝子民的教會觀。在上帝子民的大前題底下,根本不必將信徒劃分為平信徒及聖職人員。他提出「第二次宗教改革」的思想,正是要徹底實踐「信徒皆為祭司」的理想。在打破聖職人員及平信徒的教會觀底下,他進而打破教會在社會中的圍牆,他在反對科層化(Hierarchy)教會觀的同時,以上帝子民的教會觀作後盾。筆者認為很多同道偏重史提芬斯觀點解構的一面,而忽略其建構的一面。他在拆毀教會與社會分隔的圍牆的同時,卻建立起一個以上帝子民身分為中心的信仰羣體,成為活生生的見證。筆者並不同意職場神學的討論停留於解構教會科層制度的部分,卻未曾推動建立一種以上帝子民為中心的教會觀的運動。

  筆者認為職場神學的建立,背後代表一種「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的建立。「公共神學」與「教會神學」(Church Theology)各有不同的場境。公共神學關注信徒在世界、在大自然、在信徒職場的參與,至於教會神學關注信徒在教會中的參與。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公共神學探討上帝與信徒在世界中的關係,而教會神學則探討上帝與信徒在教會中的關係。「公共神學」與「教會神學」不一定矛盾對立,而是各有其關注點。我們不能奢求公共神學能夠深入探討教會牧養的課題,同樣我們不能期望教會神學能夠提供信徒在世界中面對衝擊的具體回應方法。筆者認為史提芬斯的思想正好表明要擺脫「教會神學」,從而建立一種富公共性意義的職場神學。筆者理解史提芬斯的想法,不過卻認為教會神學亦應該具備公共性成分。教會神學不應該是一套封閉教條,或者某時某地某人的神學體驗。神學工作者需要具備一種宏闊的胸襟,承繼基督教會二千年來的寶貴遺產。筆者認為在神學院服事的同道,不應該放棄參與職場神學建構的機會。我們的投身一方面可以令職場神學增加教會神學的成分,另一方面亦可以令教會神學擴闊其公共意義部分。

  在目前階段,關於職場神學的中文資料,大多由接受過非全面神學訓練的同道提供。這些同道把握一些零碎的神學觀念建構其神學,難免有偏狹的成分。例如葉松茂博士提出放下自己,由過去自我中心的心態為他人而活,他將上帝的信仰化成對人的服侍。當人能夠捨己服侍人的時候,才能享受工作,這些觀點具有深刻的神學成分與屬靈意義;可惜他提出「顧客就是上帝」的觀念,卻充滿爭議的地方。縱使他引用歌羅西書三章廿二至廿三節作為「顧客就是上帝」的經文論證 (「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我們也找不到該段經文有如此結論。當然高舉顧客至上有一個間接的後果就是不高舉自我,不過,由不高舉自我推論至顧客至上,有邏輯上的跳躍,仍然有尚未澄清的疑問。相反,僱主是人,顧客是人,上帝是神。保羅勸勉人在服侍主人的時候,抱著服侍神的心態,卻沒有將主人與神兩個不同客體混淆等同。此外,所謂「凡事聽從主人」亦要看合理與否。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在職場神學的討論方面,有很多新的思維,值得鼓勵;不過我們亦要小心謹慎,切勿將尚未成熟的聖經及神學思想作為最後答案。

  此外,職場神學的建構,不應偏重於從高層行政管理人員的角度思考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只會著眼於那些有社會地位的信徒的信仰經歷,往往收集的故事都是成功人物的故事,彷彿那些中下層的信徒在工作上的掙扎就被遺忘。令人擔心的就是那些「如何玩弄辦工室政治」的講座會構成不少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低下層信徒良心的不安。若果一個普通工人信徒終日祈禱,希望領導層會按照聖經教訓實踐公義,當他們知道原來基督徒的上司與世人無異,玩弄權力遊戲,試問他們內心會承受何等嚴重的打擊呢?筆者既鼓勵開放創新的神學反省的嘗試,另一方面卻擔憂目前香港華人同道在職場神學的思路方面有偏差的危險。願以此互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