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的子女從有效溝通開始
 以身作則乃千古不易良方


1958 期(2002 年 3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愛你的子女」專題講座的講員及回應嘉賓於會後合照。

  愛自己的子女是每一個當父母的責任,但究竟子女需要怎樣的愛?家長怎樣才能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有鑑家庭問題愈趨嚴重,不少教牧及信徒都同樣為到親子問題而頭痛,上週(二月二十四日)舉辦「愛你的子女」專題講座,邀請突破機構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及從心會社會長余德淳先生解答上述問題。

  要愛你的子女,應該從了解他們的現況開始著手。專注青少年工作的蔡元雲醫生指出,今日大部分青少年是「短樁」的,這些青少年根基打得不夠穩,問題歸咎於兒童期的親子關係不好。他表示,這群「新生代」絕大部分都是由家中菲傭「養大」的,親子問題早就在零至三歲這段幼兒時期埋下伏線。

  蔡醫生並認為,今日的青少年缺乏文化的認同,他們對自己屬於中國人的角色失去肯定。他並強調,當青少年沒有民族意識,他不會對自己所屬的國家負上責任和承擔。

  了解青少年的現況和家庭問題,余德淳先生從訓練的經驗為參加者提出處理技巧。他認為要拉近親子的關係,作家長的需要突破自己的框框,視他們為朋友般看待。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的讚賞會成為子女成長的鼓勵;父母要學習詳細地形容他們值得讚賞之處,敷衍了事式的讚美不會令子女成長。

  要培養子女有健全的人格,父母的身教是最直接有效的榜樣。余德淳鼓勵家長成為子女生命成長的學習目標,不單以身作則活出見證,更重要的是要令子女徹底的誠服父母的說話。因此,父母提出的要求和教導都絕對需要合情合理,令子女明白和接受作父母的用意。另一方面,父母可安排子女在生活中學習照顧小朋友甚至殘疾的孩子。余先生認為,子女透過照顧別人,不單能設身體驗當父母的難處,同時亦培養出同情心,使他們畢生受用。

講者回應參加者提問

  主辦單位在講座中安排了多位教牧及教育工作者,就二百多位參加者的提問作回應及經驗分享,當中包括鍾健楷牧師、張福民牧師、梁雁群校長、植柏燊校長、丘頌云校長,並由龐建新牧師總結。

  事實上,當日參加者提出問題都與親子關係及子女的信仰兩大範圍有關。作為家長其實都很想與子女保持良好的關係,但往往愈緊張,關係愈容易形成某程度的張力。張福民牧師指出,親子關係是需要由子女年幼就開始建立,透過聆聽他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使親子溝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時代進步,親子的角色和關係都有所不同,上一代教子女的方法,今天未必再行得通。梁雁群認為,父母不能再用從前威嚴的形象與子女相處,要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視他們為朋友,以鼓勵代替責罵。他又認為親子旅行是建立家庭關係的好方法,透過緊密的相處增加了解和溝通。

  誠如丘頌云校長所指,不少青少年寧願與素不相識的人ICQ,卻不願和父母分享心底話,是反映了兩代關係出現危機;父母應設法爭取與子女溝通的機會。要突破代溝,余德淳提出的方法可作父母的參考。他舉例說:其實基督徒父母可以在教會的事奉中磨練與青少年相處的技巧。例如嘗試教不同級別的主日學,又或者在擔任招待時主動與青少年溝通等,了解他們的思考及溝通方法。

  至於子女的信仰問題,綜合多位講者的意見,歸根結柢還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有穩定的教會及團契生活,並在生活中活出信仰。植柏燊校長及丘頌云校長均認同,若父母本身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日常生活沒有好的見證,很難令到子女心悅誠服地跟父母返教會,更遑論要他們在真理中成長。

  正因如此,蔡元雲醫生語重心長地提醒在場的參加者,必須熟讀聖經、活出信仰,養成閱讀習慣,建立文化修養,不斷進修增值,因為只有當父母對信仰認真、生命的質素有深度、不斷進取學習,孩子才會懂得尊敬你的生命,在你的身上嚮往和學習人生。

  龐建新牧師總結時指出,父母在教導子女問題上需要與配偶意見一致。此外,在給予他們向外「闖」的空間之餘,別忘記求上帝讓他們能夠承受面前的經歷,同時求神改變自己,能在不同的時代裡面能有所調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