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一月六日(一九五○期)「交流點」,刊出主裡同道老冠祥先生與江大惠先生的此呼彼應,以讚美上帝應有不同方式的歌唱。談到福音粵曲近來在教會也普遍流行,又提到有人倡議用崑曲來唱聖詩。更以崑曲演出詩篇二十三篇,還訓練一些主內同道們伴唱,而演唱的地方在教會,算得上是香港教會中的創舉。
江大惠先生以「陽春白雪」為題作回應,他雖然謙稱門外漢,但也曾欣賞過崑曲。更提起幾齣音樂劇,可是比較起來,也覺得有點曲高和寡。又建議福音崑曲要走高檔精英路線,注重藝術性,無謂與下里巴人爭市場,真是卓見。
冠祥先生提及以崑曲譜成詩篇二十三篇的作者,正是吾友楊明先生,他是一位將門之後。因鍾愛京劇投身劇校成為伶工,擅演小生,今年已是花甲初度。多年前來港定居,在赤角香港國際機場任職,卸下戲裳。但仍授徒傳藝,我和他認識是在「京戲雅集」的所謂「票房」。
我喜愛京劇,從前說是「沈迷絲竹」。原籍廣東卻在湖北漢口出生,在山東煙台成長,又有一門有姻婭之誼的粵劇伶倌,真有點錯綜複雜。更可算是小康之家,藉著父蔭,雖不至是個五谷不分的膏梁子弟,但在少年時期,也是個喜好吃喝玩樂的。所以粵曲哼來有板有眼,宗於白駒榮(白雪仙之父)、薛覺先(被譽為萬能泰斗),老一輩的粵人都耳熟能詳,當年不少白迷、薛迷,也是一代翹楚。
至於京劇,那就不只哼哼唱唱,而是從基本學起。從前從事戲劇界中人被稱做「戲子」,是帶點歧視。同樣也照唱照做,藉以自娛娛人而不賺錢反而花錢參加,也請內行的伶工教導,這些場合叫做「票房」。我十五歲在煙台開始,直到如今,每週還有兩晚參加(其中在神學院攻讀和開始事奉的一段時光稍停),算來六十六個年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