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進入中國傳道,首先要在語言和文字上有所學習,有所認識,才可以和中國人有所接觸,在生活上有所適應。然後透過語言和文字的交流,才能介紹耶穌基督的福音。在晚近的年代,有許多來華的教士,他們來到東方,根本沒有好好的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就可以傳道。這因為在中國,或在香港已有傳道人,經已懂得西文可以為他們做傳譯的工作,以致有一些西教士到中國幾十年,對中國語言和文字一點都不認識,就可以在中國傳了一輩子的道。
這些沒有學習中國言語文字的西教士,確可以傳道,又可以在中國生存。但他們對中國的文化是不能深入,更不可能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若是從中國教會歷史去研究,早期到中國傳道的天主教士和基督教士,他們從西方走到一個不同語言文化的中國,在接觸中國人的過程上是相當艱苦的。因此他們必須在語言和文字有所學習和認識,甚至將所學習的中國語言文字傳授後來的教士。事實上這一班開路先鋒的傳教偉人確是下了許多功夫,寫成了辭典,奠定西人學習中國語言文字的基礎,作為後來教士學習的依據。
在去年有魏若望(John W. Witer, S.J)主編,由葡牙國家圖書館、東方葡萄牙學會、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等三個機構出版了一部《葡漢辭典》(Dicionaris Postugues-Chines)。這本《辭典》是羅明堅神父和利瑪竇神父編撰的手稿。而這本手稿《辭典》,亦是最早的一本中西文字典。雖然明代天主教士有聖方濟各、沙勿略神父(St. Francis Xarier 1506-1552)、范禮安神父(Alessando Valignano 1539-1606)較先到中國,但沙勿略神父一五五二年經已在廣東上川島逝世,范禮安神父亦沒有撰寫字典。羅明堅和利瑪竇之所以能撰寫《葡漢辭典》,是因為他們兩人一起到肇慶去傳教,在肇慶繼續進修中國語文。而利瑪竇又遠抵南京、北京、山東等地工作,見聞益廣。其實兩人是不斷的持續學習,以致在中文字學有所成就,其後在澳門撰寫了《葡漢辭典》,成為歷史重要的文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