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賭波」再思教會的社關行動


1933 期(2001 年 9 月 9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面對特區政府於六月份推出賭波合法化諮詢文件,本港教會有備而戰,不再是應急的匆忙行動,在塑造輿論、動員民意、表達立場方面,總算讓本港社會民意非一面倒支持「賭波合法化」,各區區議員因著民間強大意見而不敢支持政府。

   站在教會的信仰立場,我們反對賭博的取向是一致的;然而當教會是社會的「少數派」,我們該怎樣適當平衡各界社會人士的多元價值?我們既不能全面「禁賭」,只可內部教導信眾「拒賭」;面向外界要求「開賭」,我們是否只是「反賭」?當「博彩玩意」席捲全球,各款新穎含賭博成分的遊戲不斷湧現,教會是否只停留在「反對派」的位置?

  在賭波問題上,我們除了堅拒政府擴大「商業式賭博」形式之外,另一方面,我們可主動倡導「負責任賭博」(Responsible gambling),計對現存的賭博經營者。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在民間與教會的壓力下,正採納「負責任賭博」意識,要求賭博經營者提供賭徒輔導資訊,針基金及獨立的研究中心,就賭博問題對社會各方面影響,定期向政府提交報告。

  正因為「病態賭博」問題隨著各地政府開放賭禁而愈趨嚴重,各地賭博企業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為延續其賭博服務經營牌照,作出預防性或補救性措施。可惜的是本港賭馬活動自英皇御准為合法活動以來,馬會或政府不曾提供任何有關「問題賭博」的教育與治療服務,正與全球社會倫理背道而馳!除了表達反對聲音之外,本港教會更應積極要求政府為現有估計約七萬至十二萬賭博受害者及「病態賭徒」提供足夠的支援。從各地反賭的經驗來看,本港教會宜向政府遊說爭取成立獨立的賭博研究與輔導機構,促使社會人士正視賭博的禍害,起著積極的效用。

  除了賭波問題,本港教會將面對各項社會議題的衝擊,如同性戀、全球化、貧窮、居留權、安樂死、宗教自由與民主政制等;而某些課題不是堂會興之所至,短暫關注就使問題告一段落。身處「不道德的社會」(尼布爾語),教會面對的處境更為凶險,我們怎樣發揮「先知式的職事」?

  美國備受尊崇的教育學者帕爾曼(Parker Palmer)看教育改革或其他社會運動,必經四個不同階段:不再分割、共識社群、面向公眾、另類獎賞。運動的首階段,有成員深感分割的生命帶來的傷害,敢於站出來,尋求在建制以外另有新的中心。黑人柏克詩女士(Rosa Parks)於一九五五年敢於坐在「只許白人」的巴士前排車廂內,從而引發馬丁路德金的民權爭取運動。「不再分割」對教會而言,不是把「堂會」與「社會」作二元的對立,認為信徒只能返到堂會,才能活出聖潔;相反,我們敢於面對社會的黑暗,在其中散發光明!次階段,這些個體走在一起,有共享的異象,互相支援。面對社會課題,如「反賭波」教會內部異議不太大,而「反性傾向歧視」則立場不一 !在「共識社群」的大前提下,我們就要思量團結大多數,還是「孤身走我路」?在團體合作方面,我們有否提供空間讓不同團體或個人自由進出?有否尊重與欣賞團體之間差異,構成合作更大的好處?第三階段,往往是華人教會最弱的一環,就是面向公眾。我們如何把少數人的關注轉化為社會議題?在堂會之內,我們的立論挑戰不大;但面對公眾,我們有否勇氣與量度接受別人的批判?帕爾曼看,任何運動的成長視乎其成員願否開放,面對爭競的訴求。當教會躲在四壁以內,力斥社會罪惡,卻不敢走出教會以外,正面表述意見,這就造成教會在社關行動的軟弱無力。就如是次「反賭波合法化」行動將舉行的遊行與集會,就是教育信徒「面向公眾」,「心動不如行動」;透過行動,與社會對話。最後階段,正如詩人艾略特(T. S. Elliot)所言:「我們不應中止探索,而我們所有的探索,必會回到我們的出發處,從而再一次認識那地方。」運動回歸起點,成員內心得著獎賞;整個社會或組織已改變其面貌。

  教會作為社會的少數派,我們在多元價值道德相對的社會正不斷被邊緣化;假若我們只間歇式「反黃」或「反賭」,我們雖或在某些課題成功攔阻,我們仍在甚多課題上欠交功課!求主幫助我們不是只求自保,興起信徒改變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