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曲》的故事
 和基督徒音樂人在一起的日子


1933 期(2001 年 9 月 9 日)
◎ 文林 ◎ 余也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

  住在香港的人不用慨嘆留不住春天,因為香港就是春天的家。

  這裡連聖誕都是綠色的。

  朋友知道我要去黃山,時值初冬,一定要我去那兒看雪。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二,這天,我在黃山腳下屯溪郊外的一間旅館裡,看遊客興高采烈一夥夥往山裡跑,看白雪一朵朵從山裡飄出來,雲影在旅館前的小河裡浮游,穿過那座古老的石頭拱橋向長江緩緩流去。

  我坐在空無一人的圓形大廳裡,夕陽透過落地玻璃大門將大理石鋪的地面染得嫣紅,很耀眼。我呷了一口苦澀澀的咖啡,就著漸黯的陽光,看完已寫好的《搖籃曲》第一首的歌詞。

  來黃山當然不是為了寫歌,也不是來看雪,而是要和一群來自全國的教牧,研究福音傳播。忙裡偷得浮生半日閑,寫剛開了頭還不知道何時可以完工的這個大文字工程。

  我已記不起除了「搖到外婆橋」這隻古老的流行江南鄉間的小曲之外,還有甚麼可以叫做「搖籃曲」的東西。我們的讚美詩集,出版了也不知多少種,不斷修訂,但裡頭找不到搖籃曲。

  朋友幾經搜求,從大陸寄來了兩隻歌,一隻是十八世紀奧地利舒伯特寫的「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一隻是用東北民歌填詞的,屬七○年代作品,有這樣兩句:「夜空裡衛星飛,唱著那‘東方紅’啊!」,看來今天也沒有誰會唱了。

  前年,有機會欣賞救世傳播協會製作的《歡唱》,錄有依照聖經經文改寫的歌,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母親如何能忘記懷中的嬰兒,

  父親如何牽挂遠行的兒女,

  啊,我也不忘記你,

  啊,我總不丟棄你......

  根據的是《以賽亞書》四十九章十五節經文,介紹詞中說,這是上帝向人唱的古老情歌;我聽了更像上帝向祂所愛的子女唱的搖籃曲。

  這是台北金曲獎得獎作詞人葉薇心寫的歌,她一年要寫十幾二十隻歌,由天韻詩班巡迴全球演唱。我在台北參加一個白領人午餐聚會,唱的都是她的歌,短短十幾年有如此成績,得來不易。

  太陽已經蹓躂到山那邊去了,戶外暮靄迷濛,廳裡燈光漸見明亮。這時候,大廳的側廊裡走出一位女郎,短髮,一襲紫緞暗花長旗袍,她走向靠牆一邊的平台,有位侍者幫她把一張大檯布拉開,露出一架大鋼琴。不久,琴聲響起,是支即興曲,那種可以連續彈幾個小時讓喝咖啡的人覺得很高雅但也不會留心去聽的曲子。

  我踏上平台,她有點驚惶。

  「可以彈點別的曲子嗎?」

  她臉上泛起了紅暈,以為我怪她彈的曲子太俗。

  「別誤會,我想你替我試彈一首曲子。」

  「你是音樂家?」 

  「不,我只會寫點歌,不會彈琴。」我向她解釋,剛寫好詞,想聽聽能不能和曲配合,「這是你的職業嗎?」我問。

  「我是教幼稚園的老師,晚間彈琴,幫補家用。」

  她取過歌譜,「搖籃曲?」眼睛一亮,歡喜裡帶著驚奇。不久,大廳裡響起了《天父看顧我》的琴聲,有幾位外國旅客坐近平台,侍者停止談話,好幾位嘴裡還嚼著食物的客人,從二樓的走廊上探出頭來。......

  搖籃曲的第一首第一次在中國,在黃山腳下彈奏。我低啍著詞,琴聲剛停,掌聲響起,她鞠躬致謝走下台來。

  

  (二)

  三天研討會很快過去,在這裡,時間好像停了下來,人生活在沒有時間的空間裡,沒有誰能準確說出黃山的年齡。山將自己的歷史藏在深谷裡,將時間凝積在大樹的年輪中,人間漫長的朝代在它只是幾番風雨,幾番落葉。人生苦短,但天父創造的藝術長存。

  我帶著《搖籃曲》的初稿和幾許自信回到香港這春天的家。飛機裡嬰兒受不住升降時氣壓變更引起的啼哭,和母親一片無奈的眼神,催促著搖籃曲的早日完成。

  時間又開始移動腳步。

  施家樂這位詞曲雙棲又彈得一手好吉他的女音樂人,花了幾年時間用英文寫了七隻搖籃曲,分別以天父看顧、餧養、同在,聽禱告,賜大愛、關懷和永不離開為主題,讓母親在搖籃畔,唱給幼兒聽;教導孩子從小學習信心功課,常常讚美感謝,又能欣賞天父創造之美,懂得交託和信實,在天父的應許與安慰中,平平安安長大。

  美國丁廷爾出版社特地為這些歌出版了一本小書,找來著名女畫家也就是家喻戶曉的小熊熊插畫的作者古嘉玲為此書畫了近三十幅人見人愛(尤其是幼兒)的彩色插圖,(那個拉小提琴的中國女孩更是可愛),收入「小寶寶系列」中面世,填補北美缺乏搖籃曲創作的空間。

  若說華人社會沒有可唱的搖籃曲決非過甚其詞。九○年代一手創建香港兒童樂團的葉惠康,他是浸會大學音樂系的創辦人。我在電話中問他:「你能給我介紹幾隻中文搖籃曲嗎?」 

  問得很突然,但他的答覆很肯定:「我唔覺意有(我想不起)!」他出版了一系列的兒童歌曲,搜羅很廣,但沒有搖籃曲。

  大陸和台灣也沒有。 

  難道這真是一個沒有詩也沒有搖籃曲的世代?前些時,有一羣作家開了個文學研究會,在 「詩的想像在飛翔」這個題目下,連詩人也承認,二十世紀下半葉,詩歌「一片凋零」。已有整整兩代是在這個沒有夢、沒有想像的枯乾沙漠裡長大的。

  搖籃曲的歌聲沈默得太久了,母親多麼盼望有輕柔的歌,伴著她搖籃的手,將安靜、美麗的夢帶著睡在搖籃裡的嬰兒。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科學研究才發現,幼兒的音樂教育原來與嬰兒智力和性格的健康發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正常情緒有賴好的音樂來培育。

  

  (三)

  我們也發現,在科技新世界裡長大的現代兒童,知識的接收量已比上一代大得多,但完成學前教育的時間,卻相對地縮短了。童書出版者已將過去為六至八歲的兒童準備的讀物,向前推到三至六歲。二、三歲的孩子已在玩過去五、六歲孩子才玩的玩具。孩子幸福的童年已經急劇地縮短,大人太注意他們的衣著、玩具和糖果,沒有想到孩子有個小心靈,也需要溫暖、關懷,才能逐漸長大。通過搖籃曲,通過母親在搖籃伴唱出的天底下最美麗的歌聲,可以讓童年愈來愈短的兒童,有個音樂天地,有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對我來說,音樂是文學之外的新形式,光碟是印製物之外的新媒體,都很陌生,都同樣吸引我。

  十年來,在一小羣音樂人的陪伴下,我輕輕地、跳躍著,奔進了音樂天地,先後寫了七八隻歌,其中《五雙麻雀在飛》和《湖畔小唱》由著名重量級作曲家林福裕教授譜曲,《一根大木頭》由擁有音樂哲學博士學位的徐世賢給我作曲,二人都是基督徒。我私儀徐世賢已久,今年二月才在台北見到他,一派謙沖君子風,不大說話,音樂才是他的語言。《麻雀》和《木頭》二曲已收入天韻詩歌集中,聽說在北美和東南亞,二曲都很受歡迎,這當然是天韻詩班演繹得出色的結果。

  天韻在歌曲的製作上已寫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法。我想,已經寫成中文的七隻搖籃曲若交在他們手裡製作,好像將新嬰交在有育兒經驗的褓姆手裡,一定能將新媒體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我把這個跨媒體也跨機構的想法告訴了救傳總幹事洪善羣和前面提到過的葉薇心。洪先生本為著名導演,接受呼召主持救傳,將他過去通過戲劇與演員說故事的才華,全生命投入基督教的信心機構,來將耶穌的救世故事,用音樂與電視向全球講述。

  《韋氏大字典》把「專業者」定義為在「某一個特定的工作角色上有豐富經驗和出色技巧又達到高水準的人」,在奉基督的名設立的傳播機構裡工作的專業者,在這些條件之上,還得加上清楚是基督的呼召,並且忠心獻上自己,心甘情願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救傳和海天都有一羣肯這樣擺上的基督徒,不知道別的,只知道傳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基督信仰若能不單是個人的心靈體驗,也是整個團隊的共有經驗,這個團隊不能不會沒有影響力。

  

  (四)

  合作的協議很快便達成,由葉薇心主其事,她成了《搖籃曲》的客座監製。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邱逸萍負責主唱,天韻詩班的團員配合。

  錄製工作在救傳新落成的影視中心圓形大廈的錄音室進行,中心由舊的「環球廳」改建,就在救傳旁邊。「環球廳」仿倫敦建於一五九八年的Glolal Theatre 取名,後者所以出名,是因為莎士比亞的劇作大部分在這裡首演。要是《搖籃曲》有天獲得廣泛採用,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的話,會不會和首次在這裡演唱及錄製有關?

   一定會的,這是台灣最好的少數幾個錄製中心。

  這一羣不斷追求卓越與完美的音樂人,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在施家樂的七首歌曲之外,能再增加幾首有中國品味的歌。葉薇心欣然答允,趁著詩班環島演唱的空檔,創作了《星星陪伴你》,邀流行曲音樂人袁培華譜曲;我義不容辭,奉陪了一隻,歌名是《 睡吧,小寶寶》。不輕易寫曲的杜夢豫,一位喜歡夢想、已有兩個孩子的母親為我譜曲。她後來告訴我:「真奇妙,句句都是我想唱給孩子聽的歌。一見到詞,樂音就浮上心頭。」她喜歡在曲中融入中國情調,唱她譜的曲,彷彿散步江南青山綠水間,鄉土情懷句句詩。

  寫歌的人各有各的經驗,在我,是一種很難說出、也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分析的東西。我只能說,開始是一片寧靜,像塊畫布,像塊藍天,有一種感情,像暖流從心裡浮起,好像天邊一朵白雲,從海面飄上來,愈來愈大,開始以各種形狀飄散開。想像有若畫筆,給它們塗上顏色,然後凝聚,成為一幅幅的圖畫。它們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獨立於你之外活動起來,一個個向你招手,彷彿在說,「給我一個有聲音的字,讓我能說話。」就這樣,你寫出了一隻歌,一隻有自己的生命,會跳躍,會飛翔的新歌。

  像我這樣一位新入行的人,怎麼也沒有資格來講這幾乎不可說,也是「欲語還休」的經驗,但怕以後想不起,或者想起了也不想說的地步,所以還是記了下來。(下期待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