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1929 期(2001 年 8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盧龍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馬太福音的八福,被譽為基督教倫理的最高理想,印度聖雄雖為印度教徒,亦尊之為行事為人之金科玉律。然而,在基督徒群體中,多視八福為老生常談,而少有致力於實踐。

  八福中的第八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更是往往令人有點為難,因為在這個世代中,基督徒已經少有像早期教會般經常遇到受逼迫的處境,相反地往往在社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基督徒也像其他人一樣害怕受逼迫,總是希望避開會受逼迫的處境。

  然而,聖經往往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正是他針對人性的弱點,這個第八福較其他七福用了多一些字句來解釋及說明「為義受逼迫」的情況及意義(太五11-12),包括了「受辱罵」與「被譭謗」。

  在教會歷史中,對「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句話提供了無數的證據;事實上,在使徒行傳一章七至八節記載耶穌在升天前的命令,叫門徒作祂的「見證」,而「見證」這個字的原文,正是「殉道者」的意思,乃是用生命的行動去證明所傳之道的人。

  今天的香港教會,在福音見證上往往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有時被譏笑為說多做少,可能是在第八福的領受不足及忽略實踐所致。究竟這是甚麼原因呢?

  第一:安全感成為生活的追求目標;當香港社會由五十年代的難民社會逐漸發展為一個較富裕的社會,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成為整個社會的目標,這不單止是一種物質生活的水準提高,更包括生活的穩定及安全感;九七問題的衝擊對香港作了嚴峻的考驗,有辨法移民的人以移民的方式追求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生活,不能移民的也致力在香港建立能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近日小一及中一派位的情況,正反映出香港的年輕家長,為自己的兒女尋求一條可穩定地成長的途徑而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為派位的結果喜極或悲傷而泣,當中包括了不少基督徒在內;在這種社會氣氛及價值觀下去談可能「受逼迫」的處境是格格不入而難以使人接受的。

  第二:名譽成為社會成功的象徵;香港的教育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而政府用的其中一個策略是重訂「名校」的標準;這個策略應該是正確及值得支持的,但不少傳統「名校」因受威脅而發出了不少抗議的聲音,一些新的「名校」為自己榜上有名而雀躍;但如聖匠小學般因服務成績較差的學生而受到稱讚的「名校」不但稀少,而且也不會是大部分家長希望兒女進入的「名校」。名譽不但對學校甚為重要,對基督徒個人及教會當然也非常珍惜;故此,人們(包括基督徒)很難接受第八福的「受逼迫」,乃包括「被辱罵」及「被譭謗」的處境。

  或許你會說,第八福所提到的受逼迫乃是「為義」受逼迫,而並非為不義受逼迫;故此我們必須分辨甚麼是「義」與「不義」,不應隨便受逼迫或被辱罵;這種看法肯定是對的,但當這個社會及人心早已對「逼迫」、「辱罵」及「譭謗」的可能性作出了先入為主的否定態度,並以此作為負面的價值判斷時,對「義」與「不義」的分辨能力便顯得脆弱與糢糊。但願香港基督徒及教會能更重視「八福」的實踐,並更具道德的勇氣去接受逼迫、辱罵與譭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