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蔭之友雜憶(三)


1929 期(2001 年 8 月 12 日)
◎ 餘暉集 ◎ 安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話匣子一打開,真是個沒完沒了,也許這就是上了年紀之人的特性,且讓我再嘵舌兩篇,下一期便是終結。

  早期似乎未有甚麼周全的章則,目的和宗旨是肯定的,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歸」。主理院務的先是已榮休的鄺日修牧師,其後也數度更易,我和砦城老院接觸時,主其事的是姊妹,先是姓黃的、後是姓梁的,有一年農曆歲晚,梁女士還請我寫了好幾張揮春,更寫了一個斗大的「福」字。

  人都是有問題的,老的有、少的有,獨居有、群居有,說老人院是個大家庭,但這個家不是源於血源的家裡成員,而是硬湊成的。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入住老人院總有點不願和委屈,朝夕相處,俗語說:「相見好、同住難」,斗室共居,常有爭執,甚至相持不下,她們大家都有共同的一句話:「請主任打電話,請我的牧師來」,像是自己教會的牧師一到,就可以解決一切似的。

  真的到了沒法調解,只好替她們換個房間,那時只有兩層,隨便遷調一位可以了。這也並不那麼容易,有些聲明我是不住樓下的,要搬讓另一位搬好了,另一位又硬不肯搬,到頭來又要勞煩牧師,連哄帶誆才可以解決。

  「今日曬被」,會在通道上、當眼處,掛上一塊塊用硬紙板寫成的告示牌,藉著陽光普照,請老人們拿她們的棉被。在二樓走廊的欄杆、地下天井先懸好的繩索,放在那裡晾曬,因為那時院裡沒有揚聲器系統設備,這是一個提醒罷,如今說來,真像「講古」。

  老人們進院時多半是一肩行李,這也是一般老人的通病,自己的怎也不肯扔掉,還檢檢拾拾的,愈積愈多,所佔床位用地不敷應用,東挪西堆的,又是一番焦慮。下期再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