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禮遜牧師是基督教近代到中國傳教第一位教士,他於一八○七年九月四日到達澳門,而九月七日抵埗廣州,隨後遂漸的開展他的傳教工作,直到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在廣州病逝。所以馬禮遜牧師不但一生在中國傳教,而且也是死在中國境內第一位教士。馬禮遜牧師的遺體是於一八三四年八月五日安葬在澳門的基督教墓園,自澳門於一九九九年回歸中國,因此馬禮遜牧師亦是葬在中國境內的教士。
馬禮遜牧師在中國傳教前後共有二十七年之久,由於當時滿清厲行禁教,但馬禮遜牧師仍然努力於聖經翻譯的工作,其後又得米憐牧師協助,終於在一八二三年出版新舊約聖經。雖然馬禮遜牧師受到環境的制肘,但是他因應時勢的需要,於一八一八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發展了教育的事業,奠定基督教日後教育傳教的基礎。馬禮遜牧師曾於一八二○年在澳門開設一間診所,聘請中醫師為貧窮病人義診;及至一八二七年在澳門得到東印度公司李文斯敦醫生(Dr. John Livingstone)的襄助,開設一所眼科醫館,一八三三年遷到廣州擴充業務,成為基督教在華醫藥傳教的濫觴。而馬禮遜牧師在傳教方面都是有很大的成就,中國第一位基督徒蔡高是受馬禮遜牧師教導,於一八一三年在澳門受洗歸主。至於第一位華人宣教師梁發;經他於一八三○年施洗的屈昂,其後獻身傳道,都是馬禮遜牧師帶領的成果。
事實上馬禮遜牧師在中文著作方面是相當豐富,不但將基督教的教理介紹到中國,而且他亦寫過「西遊地球聞見略傳」;「雜文編」,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的情況,他可以說是近代基督教「西學東傳」的鼻祖。
有關馬禮遜牧師「西學東傳」的貢獻,多被人認知的,至於馬牧師「東學西傳」的貢獻,則較少認識。特別是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二四年回國述職的時候,曾經帶回到英國的中國典籍共八百三十五部(函),共九千三百七十一冊。包括中國經、史、子、集四大類書。在馬禮遜牧師死後,由倫敦大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所有,直至一九二二年則轉歸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特藏,成為研究漢學的寶庫,馬禮遜牧師可說「東學西傳」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