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


1924 期(2001 年 7 月 8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電腦可能是家庭中最大的隔膜所在。它對孩子的吸引力在於好玩、變化大,軟件又不斷的推陳出新,叫他們目不暇給、百玩不厭。然而,家長對電腦則多在開始之先存有一美麗的誤會:以為它們是孩子讀書、做功課的現代工具。但當很多家長後來發現,用了上萬元買回來的電腦,最終只淪為一台高級電子遊戲機時,就立刻對它產生很大的抗拒感。家長們這種極端的、對電腦完全厭惡的反應,更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但我認為只要多加善用,電腦也可以是對孩子有益的工具。例如,它可以用來訓練孩子的自律。家長只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的把電腦看待成一種課餘的活動,只是些喜慶節日、或者親友到訪時的消遣節目。讓孩子從小學習怎樣拒絕沈迷它,以及嚴格律己,不容許將它放在比學業更高的位置上。

  然而,電腦的成功之道亦帶來一些關於兒童成長的啟示,值得好好反思:我們一直採用的教育模式是否太過單調、少變化和低動感?這些活動都能讓孩子參與給意見嗎?他們有選擇的餘地嗎?

  作為有心想教好小孩子的成人,可能我們可以從善如流,增加多些高人際互動、啟發式的遊戲去教導他們:競猜別人的表情、內心的感受或估計事情最終結局是甚麼等。我認為這些發展人際互動的訓練若然做得好,其趣味感和多變性是絕對比電腦還要優勝得多的。

  因為電腦遊戲的本質是提供絕對、單一答案的,所以只要工多藝熟後就一定能輕易過關。但是,這種形式卻會叫人更不靈活、生活更機械化。它最多只能叫孩子快速的回應一個絕對的答案,但卻犧牲了能更好發展他們創意思維的機會。

  家長亦要留意電腦會否導致子女作風過度傾向個人化。若果孩子每天的陪伴對象只有電腦,過慣了那種高度自我掌控的生活,要他們再到外面溶入講求互相遷就、合作的群體生活,就顯得十分困難。

  另外,長期缺乏人際互動也會拖慢他們語言的發展,使孩子變得愈來愈難準確、靈活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意思,容易做成導致日後情緒問題的誘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