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曉得哀慟的世代嗎?


1924 期(2001 年 7 月 8 日)
◎ 教會之聲 ◎ 李鼎新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

  一直以來,香港人所要追求的是一個「強人」的形象。我們斷不會自認軟弱,特別在別人面前總會擺出一副堅強的神態,漸漸地我們可能不曉得「哀慟」是甚麼!在喪禮、安息禮拜中可能會看到悲傷難過的人,但有時卻又顯得有點造作,因並非出於真情流露,缺乏真誠的,就沒有多大幫助!

  記得當我在醫院當院牧時,有一次我被邀到深切治療病房探望一位中年男病人;他正面對突如其來的惡耗,生命受到疾病最大的威脅時,他呆然地不知所措,整天毫無表情。他最逼切需要的是內心的開解,然後才可以談到肉體上的治療。我安靜地坐在他床邊,望著他,在整個探訪中沒有說過甚麼,其間他哭了,流出眼淚。那是好的開始,有希望得著治療,更可能得到「痊癒」。

  今日,不分男女老幼,在面對悲傷的事時,我們都失去了哀慟的反應,往往在不知如何時,我們總會以「笑」來回應,或是迴避;但當我們耳聞目睹到:老年的流浪漢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未成年少女因驚慌無措而將誕下的嬰孩棄置街頭、年輕的母親因吸食二手毒品而引至幼兒死亡、老年父親因妻子在內地而要獨力養育幼小的兒女,或是在這富裕的社會中仍有無數人擠逼地居住在破落的舊樓中等等,難道我們可以無動於衷,仍然被傳媒牽著我們追求那強者、令人羨慕,但卻自欺欺人的心態嗎?

  問題是當我們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憂傷或無法與哀慟的人同悲痛時,我們自己也不曉得會哀慟。在一個重視外表、追求物質,以享樂來麻醉自己內心的社會中,人心裡的痛苦不易得著醫治,因為我們不肯面對那真實的自我。在金融風暴後更暴露了香港人的脆弱和苦楚,無論是婚姻、家庭或事業;無論是咎由自取的痛苦或是社會劇變引致的苦痛,都在加深了香港人那種「哀慟」的心境,但可悲的是我們的哀傷已經被「強人」的形象所麻醉了,不曉得如何去面對那「真正的我」,那又何來會得到「安慰」呢?香港今日出現的是破碎、分離、失落和絕望的心靈,我們需要認真地面對。哀慟可能使我們回復到孩童一般,但卻是純真、坦誠,耶穌不是說我們要學像孩童才得進天國嗎?當我們曉得為自己哀慟時,我們便得到安慰,我們也會懂得去安慰其他受創傷的人。

  現代中文譯本更尖銳地將「哀慟」譯成「為罪惡悲傷的人」,新譯英文聖經(NREB)用「SORROWFUL」來形容要悲傷哀慟的是因著人的罪,人如果認識自己的過錯並有悔意的話,他們是有福的。在這以得著利益為榮,不擇手段,再分辨不出錯與對、黑與白、惡或善之時代,人們哪會有哀慟呢?真理,是耶穌基督要提醒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能明瞭自己是否有錯誤、犯罪感到悔意。當人開始有罪疚感之時,人便有上帝的憐憫和福氣了。

  敢於承認自己內心的哀傷和面對個人的罪疚的人是需要有勇氣,那勇氣不是來自社會那種貪婪和鐵石心腸的動力,乃是來自因相信上帝而來的道德和勇氣,惟有敢於面對真我內心感受的人,才會得著上帝的醫治和福分,那才是恆久不變的力量,剛強顯於人的坦誠。

  教會在這是非不分、不知對錯、只顧自己並自以為義的社會中,我們要宣講的是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誇耀的是「自己的軟弱」,「因在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林後十二9~10)反之,人甚麼時候自以為強,教會甚麼時候自以為是,對周遭的人視若無睹,對別人的受苦、痛楚不感到哀慟的人,那才令上帝為我們而哀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