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


1907 期(2001 年 3 月 11 日)
◎ 宣教千里 ◎ 姚桂芬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宣教士出發到宣教工場,隨著許多的「捨」,自然有許多的「失」。因此,有人因著這些的捨不得,而選擇「捨宣教路」。宣教士要離開父母、家人、親友、教會弟兄姊妹、好友、習慣了的生活模式、習慣了的教會模式。在機場揮手告別時,眼淚往往不受控制,甚至送機的人也捨不得。

  不錯,在宣教工場最初的日子,真的不好過。踏進教會參加崇拜時,有種完全陌生的感覺,即使懂得當地的語言,在教會中就是新朋友一個,甚麼都不關自己的事,要關心也不能,因為才初到貴境。然而,當日子漸逝,很自然便認識弟兄姊妹、了解教會、領人歸主。在不知不覺中再嚐親切的教會生活,且比在香港時與會眾的關係更密切。我的家,常成為弟兄姊妹聚會、相聚的地方,充滿了歡笑與眼淚、感恩與讚美、敬拜與代求。閑來,有些年輕人更替我洗車、剪草,我的家就是他們的家。在歐洲時,我常常要出門,每到一個城市,總有些長者很愛我,就像是媽媽的海外代表,特意要煮滋補、清潤的給我吃。在香港時,沒有與媽媽同住,因工作忙碌回家的時間也不多,有時連打電話聯絡也不多。反而在宣教工場時,經常與媽媽通電話,每次回港度假時都刻意與媽媽相聚,我曾經計算過,在工場時與媽媽相聚的時間比我在香港時還多。而且透過閱讀我的通訊,家人都知道我的工作性質與進程,比我在香港時更了解。與教會弟兄姊妹,透過通信有更多的了解,當然不是與每一個人都有緊密的聯絡,因為在香港時也不是如此。

  實際上,在工場時與人的關係是拉近了,網絡是擴大了。特別多了好多關心宣教,卻不認識的人與教會聯絡你。每一次,當被不認識的弟兄姊妹或教會關心、收禮物、信件時,心是溫暖、是被感動的。我是誰?人家為何要關心我。若果不是宣教士,我們在人生路上可能不會相遇。當然會與一些人的關係疏離了,那視乎大家的友情及如何建立關係,有好些弟兄姊妹是不相溝通,卻是常記念的。

  宣教工作,是開眼界的工作。我要跑幾個國家及多個城市,不同的文化、建設、生活模式,豐富了我的生活。除了救恩是唯一的救法外,許多時候真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需要執著。因為見識多了,處事的手法也不同了,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我們知道的真的很少,真的要謙卑。知道的趣事也多,生活平添姿采。在歐洲不同的國家,坐廁的去水方法都不一樣,有按的、拉的、腳踏的,按製有在地上的、有在牆腳的、有在牆上、有些是沒有掣的,因為是全自動的。

  原來以為會失去,卻得了更多;得不到的可以改用別的方法。到底宣教路,是「得」還是「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