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年年


1907 期(2001 年 3 月 11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讀了「南方日報」一篇談過年的文摘,文章從五十年代的過年一直講到九十年代,裡面提到好些數字,讀後引人無限思緒。

  五十年代,人們最知足快樂,他們能夠「幾斤肉快活吃幾天」。幾斤肉,一家人連女兒外孫兒子媳婦孫兒來共嘗,今日看來算不得甚麼,但相對於解放前流離戰亂的過「年關」,善良的老百姓已覺得太滿足了。

  六十年代,人們過的是緊日子。到了春節,有些地方的居民可以多配半斤油、半斤肉,每戶可多購二斤麵、一斤黃豆、二斤綠豆、幾斤大米,那就是全家過年的每日三餐。在憑票購物的日子裡,所有生活必須都成了奢侈。難怪記者說,那年頭,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巧婦難為無米炊,沒有新材料,怎麼弄得出新菜式?

  在經濟短缺的七十年代初期,要吃一頓豐盛年飯,就得「起早貪黑」,因為人們要為「搶購」食物去排長龍,所以那時的人為了吃,都得具備「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的條件。

  直到七十年代末,春節才又起了變化,那是摘「帽子」的年頭。本來劃清界線的朋友開始恢復往來,人們穿的色調再也不只灰藍和軍裝綠,娛樂也不再只是樣板戲,春節傳統色彩又再轉濃。記者說,那時候的中國人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失而復得」的幸福確是彌足珍貴。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變化,記者不說,從愈來愈洶湧的北上度歲人潮,也知道日子變得愈來愈好。

  文摘記的是過年,卻淡淡道出中國半世紀以來的滄桑變化,那裡面包含幾許悲酸,幾許蒼涼。中國老百姓都是善良寬厚的,只要能有好日子,只要過個太平年就心滿意足,願意忘卻從前的種種傷痛。

  (摘「帽子」,意即除去罪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