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疚的遺害


1859 期(2000 年 4 月 9 日)
◎ 貞潔有道 ◎ 吳振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多年前,筆者曾參與一個院牧課程,其中一名講者為精神科教授,他坦言在精神病房內,基督徒的比例顯著較基督徒在香港的人口比例為高。例如香港市民中約有百分之五為基督徒,但在精神病房內隨時有百分之十五自稱為基督徒或有教會背景。

  該名教授謂箇中可能因精神問題,使其思維產生滿天神佛,甚至有病友自稱為耶穌。但亦有部分因「罪疚感」令精神衰弱,最後導致抑鬱及精神分裂。教授認為基督徒對罪過比常人敏感,正如普通市民買六合彩不覺良心受責,但基督徒忍不住買了,之後自然有罪疚感,若得不到適當處理,便會影響情緒。買六合彩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我們整天生活當中不乏軟弱跌倒,好比「三福」個人佈道法也生動描述一個人一生最少也犯了七萬條罪,叫未信朋友也可推諉。

  該名教授客觀地認為天主教會的「告解」機制起碼對信徒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幫助,因為在小房間內的信徒,在很隱蔽及安全情況下,向旁邊一扇窗後的神父傾心吐意,盡情懺悔,不單舒緩了內心的罪疚,更令人安心的是隔壁的神父具體代表上主向認罪的人「宣告赦免」!

  雖然聖經教導我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得醫治」(雅五 )但試問在基督教會內的兄姊有否經常實踐這段經文的教訓,使眾人得醫治呢?只怕一向肢體認罪,消息便不脛而走;不信任及羞愧總教信徒把罪過收藏,壓抑在心。

  筆者牧會十多年,真的很少有教友來向教牧認罪求代禱,是我們的信徒果真聖潔無瑕疵嗎?還是基督教會缺乏認罪及洗罪的途徑與教導呢?

  我們所愛的信徒們,是怎樣處理罪疚感呢?我們認罪後,憑甚麼知到罪已得赦,即「洗罪」的確據從何而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