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們不推行


1859 期(2000 年 4 月 9 日)
◎ 文林 ◎ 黃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兩個真實的教會個案

  筆者曾於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五年間,於加拿大中部一小城市,受聘於加拿大門諾弟兄會(Mennonite Brethren)負責開荒植堂工作。在加拿大事奉九年之中,有不少機會接觸西國同工及教會,他們對Bill Hybels牧師於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WCCC)開創之Seekers Sensitive Service(SSS)模式,有很濃厚的興趣,甚至親身到芝加哥取經學習,然後回到其教會中,準備大展拳腳,希望為神做一番大事業,誰知有時事與願違,筆者就親眼看見兩間西國教會推行SSS的經歷。

  第一間教會是一間門諾弟兄會植堂教會,教會由一間母堂支持,一開始便聘請兩位植堂牧者,招聚十多位弟兄姊妹開始。這兩位牧者一開始就認定了使用SSS方法,他們去到芝加哥參加由WCCC舉辦的教牧研習班,然後登記購買他們的產品。隨後的幾年,主辦單位便每個星期寄上他們的崇拜錄影帶、崇拜詩歌、話劇稿件、講道材料及崇拜流程表。這間教會盡量仿效主辦單位,開始崇拜後,聚會由十多人增長至五十多人。但一年之後,第一位牧者因為與會眾的關係不太和諧,因而離職。另一位牧者與幾位忠心的肢體,繼續使用這模式,但非常吃力,而且因為肢體工作遷調,以致人數大跌,只能維持十多二十人。幾年之後,這間教會的肢體決定回歸母堂,教會宣告結束,牧者也北上去到另一間傳統的門諾弟兄會教會牧會。

  另一間是西人宣道會,主日崇拜已有五百多人,教會佔地十多畝,在加拿大中部可算是一間大教會。當時該堂主任牧師也去到芝加哥學習,然後十分興奮地要全面改革推行SSS。可惜他的性格太過急進,加上未能得到長執之同意,仍然要一意孤行,教會便搞得滿城風雨。最後有四百多名會友離開,去到其他教會,只剩下不夠一百人,教會連按揭的款項也付不出。

  

為甚麼我不推行SSS:

  

  1. 因為我不是Bill Hybels

      主辦單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Bill Hybels,而我就是我,根本不能夠模仿他。他的性格、恩賜、專長等,都是我不能夠抄襲的。因此如果硬要使用這模式,我相信一定會東施效顰,反而累事。

      

  2. 因為我們沒有這間教會的配套

      如果參觀過主辦單位便知道這間教會力求完美,他們用最好的音樂、話劇及管理人才,例如他們的音樂家是美國頂尖兒的歌唱家,負責話劇的是職業演員。我撫心自問,我事奉的教會沒有這些人力物力,不能勉強,要量力而為。

      

  3. 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敬拜哲學

      SSS設計是要吸引未信主者,這種以佈道或以人為本的崇拜哲學,似乎與我們一直認同的敬拜神學或多或少有所不同。筆者不想討論哪一種神學思想才是正確的,只不過我個人的領受有所不同。我相信崇拜是人對神的敬拜,焦點是在神的身上,因此以人為本的敬拜模式,我不敢苟同。

      

  4. 因為香港與美國的文化及生活模式不同

      SSS的主要精神是吸引未信者,而未信者最願意參加教會乃是星期日早上,因此他們整個崇拜是要吸引未信者。至於信徒的屬靈餧養,乃是放在平日晚上。不過我質疑香港與美國的文化及生活節奏很不同,這模式能否有效地應用在香港呢?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相信上帝,百分之三十的美國人在星期日上教堂,平日活動不多。然而,香港人工作及生活忙碌,教會平日已有太多活動或訓練,能夠來的很有限。因此大多數信徒都渴望享受星期日的崇拜,故此我們若不能在主日崇拜中激勵、振奮、教導他們,還可以有哪一個更好的時段呢?因此,我們必須留意這些差異。

  不過,SSS模式的精神,也不是完全無可取之處,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仿效的,例如在主日崇拜中,我們要關心新來賓,處處從未信者的角度來編排計畫,信徒要主動關心未信主的新來賓,吸納新來賓進入我們的社羣中,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