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方法


1877 期(2000 年 8 月 13 日)
◎ 癌病答客問 ◎ 楊牧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甚麼叫做纖維鼻咽鏡?

  那是一條軟膠管,一面的尖端附有燈泡,鏡頭,和可取活組織的小鉗;另一面則聯着可以透過此軟管來「內窺」的鏡,同時亦聯着一個鑑察器,可以把鏡頭照着的景像顯示在螢光屏上。醫生還可以在看到覺得需要拍照做記錄的地方,按一個掣,立刻就可在患處拍下即影即有的照片存案。

  為甚麼我們要用纖維鼻咽鏡?原來有些患者(如筆者)的口腔內部極敏感不容舌壓或任何東西觸碰,就是噴了麻藥都不成,醫生無法使用間接鼻咽鏡來檢查。就算病人能接受了,因為鼻咽部位相當隱蔽,不能被間接鼻咽鏡所盡窺,這時醫生就要用纖維鼻咽鏡了。

  醫生會先用百分之一麻黃溶液來收歛鼻腔粘膜,並擴張鼻道;然後再用1%地卡因溶液麻醉鼻道,再將纖維鏡從鼻腔插入,然後一邊觀察,一邊向前推進,直到鼻咽腔。有人天生鼻狹小,纖維鏡插入時會特別痛,可要求醫生多用點麻藥。

  鼻咽鏡進入鼻咽後,醫生會分別觀察鼻後孔、鼻中隔、鼻腔後部、鼻咽側壁、咽鼓管、側窩、軟顎背面和後壁等。遇上叫他懷疑的地方,醫生會即時抽樣,送到實驗室化驗。有時他取活組織的地方不只一處;取樣時病人亦會感到痛楚。但經驗好的醫生會只鉗一次即取到活組織,經驗不足或不在乎的中老年醫生,病人就要多受點苦。

  經過活組織檢查,醫生已經可以有把握判定是不是患了癌症。確定是癌症了,醫生還要做一連串檢查,來確定癌腫侵犯範圍,和做治療前的預備。

  

用甚麼方法來確定鼻咽癌是第幾期?

  主要是靠各種掃描器,其中又以鼻咽部的檢查最被重視。

  原來鼻咽腔是含空氣的腔道,而顱底又有許多神經血管穿過的孔道,有利於用 來檢,可以了解腫物範圍大小的情況,和顱底被破壞的程度。

  醫生會用取甚麼像呢?主要有:

  1. 鼻咽側位像-它能顯示鼻咽頂壁、後壁、口咽後壁的軟組織厚度,粘膜表面的形態,氣道有無狹窄、蝶鞍、蝶竇,翼顎窩,篩竇有無骨質被破壞。當腫癌位於頂後壁和鼻中隔後緣時,側位照會呈結節狀影,氣道會呈局限性狹窄;腫瘤位於兩側壁時,側位像則可見到後壁前有一條軟組織隆起,凸入氣道內。

  2. 顱底像-它能顯示中顱窩的結構,如印圓孔,棘孔,這兩個孔在蝶骨大翼上。枕骨斜坡、岩骨、破裂孔、翼板、蝶竇、鼻腔、鼻中隔等,也會在中顱窩上顯示出來。腫瘤位於鼻咽頂壁後壁,鼻中隔後緣時,在顱底片上鼻咽四壁清楚,但氣道較模糊。腫瘤在兩側壁時顱底片上可見側壁軟組織結節影,並向口咽壁連接。

      假如在這些線底片看到軟組織增長,則表示腫瘤有向粘膜下擴散生長的可能。在側位像和顱底像若見鼻咽各壁軟組織增厚,表面平直,則表示氣道廣泛狹窄。

      顱底像若顯示顱底骨質被破壞,底片可見破裂孔,卯圖孔等孔道擴大;且孔道邊緣骨質吸收不規則,兩側孔道不對稱,還可見岩骨尖、蝶骨大翼、斜坡、翼板等骨質溶解狀。

  

CT掃描在鼻咽癌掃描有甚麼作用?

  CT掃描能了解鼻咽腔內腫瘤的位置,管腔是否變形,或不對稱,咽隱窩(顧名思義,很難看得到)是否變淺或閉塞。由於CT掃描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優點,因此在顱底骨質被破位到甚麼程度的診斷上,具有獨有的價值。

  再說,鼻腔外的侵死,如鼻腔、口咽、咽旁間隙,顳下窩,頸動脈鞘區、翼顎窩,上領竇、篩竇、眼眶、顱內海線竇,及頸淋巴轉移情況,都可在CT上一目了然。

  醫生可從CT片上觀察到鼻腔內的變形,變狹,咽隱窩變淺,消失。腫物在頂壁,頂後壁,和側壁增厚,並向腔內突出;嚴重者可見鼻腔後中,前三分一部位受侵,還可查看上領竇,篩竇、蝶竇、眼眶眶壁有否受侵犯。

  要知道顱底骨有否被破壞,CT掃描尤為重要。醫生能從CT片上見到顱底骨破壞的部位、範圍、程度,它還能顯示顱底破烈孔早期的骨質被破壞的情形,各從破裂孔向外腫物侵犯海線竇的範圍。按統計,CT檢查發現鼻咽癌旁間隙侵犯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七至百分之九十一。是鼻咽癌常見的腔外侵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