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別身分議題
 從根源聆聽生命故事


3064 期(2023 年 5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香港性文化學會已於5月6日,假香港浸會大學聯合舉行「當代青少年性別身分議題(信仰、教育及社會科學部分)」研討會講座,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博士稱,教會不應以定罪角度處理性及性別議題,而是明白每個人都受罪的束縛奴役,應幫助他們面對行為背後的傷痛經歷。

  楊思言博士以「神學:面對青少年性別身分的議題,反思基督教的人觀和罪觀」為題,指面對性與性別議題,教會傳統只會從犯罪、行為對錯的角度出發;然而,聖經中談及罪是束縛奴役,背後反映人的心靈空虛。她表示,罪是關乎人類的本性,即每個人存在世上已是處於「被罪」的狀態,各人在不同層面中將罪呈現出來,例如性別身分、賭博及情緒問題等,各有其傷口和束縛。「我們要承認自己是被罪者及處於破碎狀態……所以教會講『罪』並非要定罪,而是明白罪不只是行為問題,每個人需要從根的醫治。」因此,當教會面對性及性別議題時,她認為不要從定罪角度出發,而是了解對方生命發生的事。她舉例,當認識跨性別人士或有人穿著與自身性別不同的服飾時,教會應聆聽他們曾受過的傷害,了解是否因保護自己而選擇改變性別或衣著,從根源認識和聆聽其生命故事。

  楊博士又思考人的本質,她指今天社會以外貌、職位、才華等決定人的價值,但從神學角度,上帝按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可見人有上帝的形象,其尊嚴和價值應建基於與生俱來的身分,而非後天因素。「如我們要性別平等,那麼必須承認人的性別是與生俱來,不是任何人可建構出來。」她認為,教會應宣講那位將人從苦痛、欺壓中釋放的創造主,接納和與受傷者同行,以致他們也因此經歷上帝的接納。因此她重申,教會須反省面對性與性別議題的語言,不要只看見受傷者的罪,而是了解其過去的創傷,嘗試幫助他們以新角度理解從前經歷,這樣有助他們較容易放下傷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