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演唱會與社會資本


3024 期(2022 年 8 月 7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青少年主日

  7月28日,MIRROR演唱會的一個巨型屏幕墜下,導致其中一名舞蹈者嚴重受傷。這次意外令香港社會再陷入2019年社會運動和疫情之後另一場抑鬱。此刻,為受傷者祈禱,願上主眷祐,讓他們早日康復;也為情感受傷的香港人祈禱,願上主安慰,讓他們平復。

  就這次意外,坊間已有很多和很好的討論。例如,這意外可以避免嗎?社交媒體如何處理對這意外的報道?這意外對投射在MIRROR的集體情感的衝擊?這意外對日後的演唱會活動的影響?當然,MIRROR和其經理人如何處理他們陷入低落的情緒?以下,我嘗試從承受力角度,延續對這意外的關注,為受傷者和香港求平安。承受力是面對逆境的抵抗力,它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成為一種重建和更新力量。

  不論是人為或天意,個人和社會都不會有零意外。當然,有好的計畫、設備、政策、規則、監察、支援等可以減少意外發生和減輕意外帶來的振盪。每次意外都是測試社會的承受力或強化我們承受力的機會。例如,COVID-19的發生不但測試我們醫療系統、政府應變政策、專家知識和判斷,更測試公民社會的質素和個人的資源。後者是我的關注。

  第一,意外發生後,民間團體自發性提供不同的情緒支援。粉絲團也扮演彼此支援和安慰的角色。有鐘樓的教會也可以考慮以打鐘方式紀念受傷者。很多教會將打鐘限制於召集崇拜之意,但若教會是為世界的,打鐘不只是為信徒,更為世界。有信徒會質疑教會打鐘的合適性。每日都有不同意外,為何只為MIRROR一事打鐘。查實,地區教會就要關注地區事,為社會打鐘應是教會的正常事,但遠離地區事的地區教會變得不習慣為社會打鐘,甚至質疑其合適性。

  第二,粉絲不只是消費者,更可以成為更新力量。粉絲不只是觀眾,他們更可以要求改變演唱會的操作,包括安全性、票務安排的合理性等,讓藝人和粉絲有更享受演唱會帶來的歡悅。發生意外前,有粉絲已印有「Mirror lives matter」字句,要求關注安全問題。這是粉絲團不要忽略自己的改造力量。

  第三,面對意外,人民團結很重要,而團結是透過資訊流通和開放討論而形成。有人擔心開放討論會令社會變成為投訴社會,但我更擔心一言堂社會,因為表面出現的團結是欺壓異見者的結果。不同媒體的消失不利建立社會團結,不但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想甚麼,也不想知道他們想甚麼,更不會有計畫要跟他們交流。結果,各人只生活在自己世界裏,並投射一個他者出來。

  團結是為受創者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援,並以批判精神和同理心,一起建立一個更人性的演唱會和社會。讓我們努力建立這樣的社會。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