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情意結


3007 期(2022 年 4 月 10 日)
◎ 解開情意結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隨着貿易繁多,與其以物換物,不如選擇用金錢來作買賣。因此金錢只不過是一種交換的媒介,只要買賣雙方同意使用它。昔日黃金被視為最貴重的物品,是顯示國家財富的一種象徵。但自從美國把黃金與貨幣脫鉤以後,金的價值大打折扣,往往被紙幣所代替。近年出現的虛擬貨幣更令不少人神魂顛倒。

  金錢崇拜(拜金主義)是一種認為愈有錢便愈快樂的心理,是一種強烈信念:要有更多的錢財才能令生活進步,但同時又認為自己永遠未能有足夠金錢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心態被稱為「拜金情意結」(money complex)。Bradley Klontz 等人(2011)《經濟治療期刊》發表文章,認為年輕、單身、低資產值的人士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意結,而他們有較高「月復月清還不完」信用卡債務的可能性。

  美國心理分析師Thomas Singer醫生,在接受訪問時認為,美國被「拜金情意結」所緊握着了。他認為美國太過認同個人及集體的成就,但卻忽略了情緒及靈性的貧乏、與地球或其他國家失去關連,和本身的脆弱及失敗地方。舉例說在一個百貨公司化妝品櫃枱周圍,在情人節掛滿了心形禮品,恍如一個光猛及溫暖的祭壇,相當誘人選購禮品,因而給予人一個金錢是有神聖質素的觀念。其實這拜金的消費主義現象相當可悲,因為我們把豐滿的口袋等同豐富的人生!但最為戲劇性的例子,就是在政治系統中的「拜金情意結」了,而任何改革這方面的企圖肯定會被打壓。現實是金錢被等同身分,而大眾愈來愈相信美鈔及其可買到的地位,用來定義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訪問見2013年7月29日《今日心理學》)

  聖經也認為金錢可以成為人的偶像。新約馬太福音六章二十四節:「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人;他若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侍神,又服侍金錢。」故此聖經教導信徒不要貪戀錢財:「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愛錢財,就被引誘離開真道,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

  解結小貼士

  一、金錢是中性的,用得合宜可以榮神益人,但錯誤使用也可以傷人害己。

  二、追求金錢是沒止境的,過多錢財很多時會帶來煩惱。

  三、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要慷慨。

  四、在金錢的使用,要有運用原則及計畫,包括儲蓄及奉獻。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聖經故事】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