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貿易繁多,與其以物換物,不如選擇用金錢來作買賣。因此金錢只不過是一種交換的媒介,只要買賣雙方同意使用它。昔日黃金被視為最貴重的物品,是顯示國家財富的一種象徵。但自從美國把黃金與貨幣脫鉤以後,金的價值大打折扣,往往被紙幣所代替。近年出現的虛擬貨幣更令不少人神魂顛倒。
金錢崇拜(拜金主義)是一種認為愈有錢便愈快樂的心理,是一種強烈信念:要有更多的錢財才能令生活進步,但同時又認為自己永遠未能有足夠金錢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心態被稱為「拜金情意結」(money complex)。Bradley Klontz 等人(2011)《經濟治療期刊》發表文章,認為年輕、單身、低資產值的人士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意結,而他們有較高「月復月清還不完」信用卡債務的可能性。
美國心理分析師Thomas Singer醫生,在接受訪問時認為,美國被「拜金情意結」所緊握着了。他認為美國太過認同個人及集體的成就,但卻忽略了情緒及靈性的貧乏、與地球或其他國家失去關連,和本身的脆弱及失敗地方。舉例說在一個百貨公司化妝品櫃枱周圍,在情人節掛滿了心形禮品,恍如一個光猛及溫暖的祭壇,相當誘人選購禮品,因而給予人一個金錢是有神聖質素的觀念。其實這拜金的消費主義現象相當可悲,因為我們把豐滿的口袋等同豐富的人生!但最為戲劇性的例子,就是在政治系統中的「拜金情意結」了,而任何改革這方面的企圖肯定會被打壓。現實是金錢被等同身分,而大眾愈來愈相信美鈔及其可買到的地位,用來定義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訪問見2013年7月29日《今日心理學》)
聖經也認為金錢可以成為人的偶像。新約馬太福音六章二十四節:「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人;他若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侍神,又服侍金錢。」故此聖經教導信徒不要貪戀錢財:「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愛錢財,就被引誘離開真道,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
解結小貼士
一、金錢是中性的,用得合宜可以榮神益人,但錯誤使用也可以傷人害己。
二、追求金錢是沒止境的,過多錢財很多時會帶來煩惱。
三、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要慷慨。
四、在金錢的使用,要有運用原則及計畫,包括儲蓄及奉獻。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聖經故事】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