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亡的生命教育:死亡質量


3002 期(2022 年 3 月 6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死要好死。」甚麼是好死?有認為好死與年齡有關,所以,年輕死亡是人生遺憾,但人在甚麼時候死非人可以控制。那麼,年輕亡者是否就無機會可以好死嗎?有認為好死是不需經歷太長病痛煎熬,所以,在熟睡中死亡是最好的,甚至有人因此支持安樂死,但人怎樣死非人可以控制。那麼,在病痛煎熬下的人可以有機會好死嗎?又有認為好死是看見孩子長大,成家立室,甚至看見孫兒出世。同樣,這是非人可以控制。若我們對好死可以做的很有限,好死是否只可以聽天尤命?

  二零一五年,「經濟學人智庫」發表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縱使好死是很個人的,但這報告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甚麼是好死,並我們在其中可以有的角色。

  死亡質量有五方面,分別舒緩與醫療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護理質量和公眾參與。簡單來說,舒緩與醫療環境指政府對臨終關懷的態度、支援和政策,其中有臨終關懷醫院、醫院、護理之家或人們自己的家庭等。人力資源指投入臨終關懷服務的醫護人手和其他支援人員的培訓、質素和數目。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指費用的可承擔外,政府對有需要者是否有足夠經濟補貼。護理質量指除了藥物等止痛藥隨時可用外,更包括提供心理支持、醫生願意讓病人參與有關護理的決策並接納病人的護理選擇。最後,公眾參與指社區、志願者和家人承擔起更多的護理責任。有別於聽天尤命的好死,這五方面的死亡質量是可以改善的,讓人在他的臨終時仍可以有好的照顧。然而,這沒有保證臨終者一定可以如他期望的好死,因為死始終是個人的。雖是如此,但有死亡質量的死亡可能影響臨終者對好死的看法。

  在華人社會和當下香港,我認為死亡質量要考慮多一個質量,就是安葬。安葬是好死條件之一,所以,葬用「安」這字來描述。再者,長者常用的「棺材本」和預購骨灰龕位等做法反映死亡質量跟死後如何安排有密切關係。那麼,社會對亡者安葬的支援是否足夠?這正是香港嚴重問題之一:缺乏墓地。

  死亡質量可以為死亡教育提供一個思考,即將死亡教育視為一個關懷課題。說回來,在八十個國家和地區調查,香港死亡質量整體評分排行二十二,最高排分是英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聯會新會堂巡禮】

【二零二二全港信徒聯合祈禱會】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