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盤石 靜默述穹蒼


2995 期(2022 年 1 月 16 日)
◎ 天地人和 ◎ 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本文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 「人間學苑HEAcademy」提供)

  舊約時代,飽遭憂患的詩人曾經說:「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阿!」(詩十九14),又說:「惟獨祂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很動搖。」(詩六十二2)。新約提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眾門徒因着見過的一切異能,便大聲讚美神,卻遭到法利賽人責備。結果,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十九40)原來「石」一字經常出現在各卷書中。聖經時代出現的各種地貌,到了今日,不少依然屹立不倒。全球各地靜默無聲的崇山峻嶺,還有經歷風化侵蝕作用以「百萬」為年月單位的小石頭,依然向我們見證着上主的創造奇工。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下稱「協會」)主席蔡慕貞(Cindy)娓娓道來石頭與我們的故事。

  雖說是石頭的故事,但背後隱含觀察、搜證、分析、推測,是一門專業的科學,並不能無中生有。前人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和田野考察方式,實驗室有儀器和方法鑑定每塊石頭的成分和年月。透過這些知識,Cindy可以化身成偵探,研究和譜寫屬於香港的地貌故事。她和協會義工願景就是把這些看似艱澀沈悶的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向普羅大眾呈現,推動香港地質多樣性的保育。協會更推出以達到國際認可標準的「地質公園導賞員推薦制度(R2G)」,並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所認可,讓公眾一嘗地質旅遊的樂趣。

專家不一定是本科生

  Cindy對石頭的熱愛啟蒙於初中階段,地理老師帶他們去馬屎洲作野外考察。深入淺出講解那裏的岩石被巨大的地殼力量扭曲及變形,摺曲或斷層的狀態,景象深深刻在其腦海中。即使她在大學時修讀商科,無礙她四處旁聽地理相關課程和課外活動。畢業後在銀行業工作至退休,她對石頭的熱愛仍能透過自遊行實踐。她和熱愛行山的朋友會搜集各國資料,名勝以外也會去當地人也不知道的地方探索,新疆的天山、土耳其的地下洞、非洲、南美洲、伊朗等等都有他們的蹤跡。直至公司有變動,讓她有機會報讀生態課程和地質班,遇上地質專家吳振揚博士,邀請她加入二零零六年成立的協會,才更體會保育岩石地貌的重要。轉眼快要十六年。

  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早在三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記錄。然而,Cindy把眼目再往前推,告訴我們馬鞍山是香港地質多樣性的佼佼者,它不單有奇特像馬鞍的地貌,有全世界三大種類和香港不同年代的岩石,有許多植物化石包括指標性的「 斜方薄皮木 」化石,更有經濟價值的鐵礦。在底層是香港最古老的沉積岩,約三億五千萬年;而出露在山頂的岩石是約一億四千萬年因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岩;後期溶岩冷卻形成的花崗岩侵入。沉積岩由於受到花崗岩侵入的影響,接觸帶受壓力和熱力變質,成為變質岩 。

  馬鞍山礦區擁有香港最多樣化的岩石礦物組合,包括著名的鐵礦就是賦存在變質岩 (矽卡石) 一帶。那裏的火山岩泥土孕育了多樣高地植物,其中包括獨有原生杜鵑、尖苞帚菊;稀有樹木包括穗花杉、木蓮及香港木蘭等。考古調查顯示,馬鞍山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經有人類活動。磁鐵礦的經濟價值吸引人類開採,在附近聚居成村落,成為本地上世紀六十年代重要的出口工業,發展成「鞍山文化」。 馬鞍山展示香港地質多樣性及地質與生態文化的密切關係!

人類的破壞才是毀滅性

  Cindy形容,頑石每日遭遇風吹雨打,大自然的破壞侵蝕,卻仍然無懼風雨屹立不倒,向我們述說漫長的自身經歷。偏偏隨着人類科技發展而帶來的破壞才是毀滅性,一次爆破工程,足以在一瞬間把所有頑石移為平地。「不是說不能發展,但能否保留其中一面石牆遺址建成礦山公園,讓下一代真切地目睹物證?瀕危絕種的生物還可靠保育增加數量,遭炸毀的岩石是不可復原,如何再找到另一塊四億年同樣的石頭?」

  保育與發展彷彿是永無止境的對立。過程雖然艱難,但不是沒有例子。Cindy以萬宜水庫為例,它在七十年代興建,工程其間發現六角形火山酸性岩柱,研究指出當年的火山爆發比黃石公園更厲害,稱為糧船灣超級破火山口,盛載着現時世上規模最大、最高和最闊的酸性六角岩柱陣,得天獨厚,是世上珍貴的地質遺址,亦是香港能成功申請成為地質公園之其中理由。「如果當年沒有保育概念,建萬宜水庫東壩時全部以石屎覆蓋斜坡,整個東壩的宏偉地貌將會完全消失。」  

塑造一方文化的地貌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Cindy還分享了各區的地貌故事:吉澳漁民文化、大埔養珠業、赤鱲角石英礦、西北蓮蔴坑鉛礦、沙螺灣烏礦、蒲台羣島岩岸的龍躉……風雨氣候雕琢了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影響人類活動,人類生活文化的介入又重塑地貌,Cindy以石頭作為媒介敘述香港的另類故事,補充了天、地、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一提起日本,便想到富士山。一個城市的地貌,是該地人民歸屬感的來源,若一天把獅子山或太平山剷平,大家會有何感受?

  不過,直至一位教會執事問她:人能否從大自然看見上帝的作為?她才恍然大悟,把頭腦上的認知與信仰聯繫起來,「我們無法在幾億年前存活,卻透過岩石得悉當時的世界。」面對偉大而奇妙的創造,她相信背後有一位創造者,而祂希望我們明白其創造,「上帝早已把永恆安放在人心」。Cindy每次直視浩瀚的穹蒼大地,尤其是她深明箇中的科學原理,以及經歲月一點一滴打磨而來痕跡,只能嘖嘖稱奇,驚訝不已,更樂於教育公眾保育岩石的重要。她現時會教授課程,帶領導賞團,致力向公眾推廣地球科學知識、地質公園、地質旅遊等,亦會應邀在教會舉辦講座,把石頭的故事與創造者的偉大一直傳頌下去。  

地理百科

  Cindy眼中的「石頭」有甚麼特色?

  一、變化多端、多樣性:同一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岩石,譬如赤洲,一個島有不同樣貌。為甚麼呢?這就像偵探追尋原因的開始。石頭是生態系統裏最基本的東西,地球科學有天空、水、生物、文化連繫一起,包括物理、生物、天文和文化現象。

  二、多姿多彩:不同的形成過程和物質構成顏色和特性相異的石頭,例如河西走廊一帶的沙岩容易雕塑,礦物亦能產生不同顏色,造就絢爛的敦煌石窟文化。

  三、深不可測:每塊石頭背後都有個有趣的故事,被它外表驚歎後,要深入再追其故事。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原來自公元七百年開始,大埔區已盛產珍珠並進貢中國的皇帝,這正可能和鄰近船灣(今船灣淡水湖一帶)水流平靜,以及赤門海峽的斷裂帶導致水深清澈有關,適合養殖珍珠蚌。

地貌與岩石好看之處,在於不論遠觀整個島/大片地貌,拉近一點看一幅懸崖或海蝕洞的結構,再近看岩石上的紋理,在美感以外全部都在述說不同時間的故事,讓人對上主的創造多一份感受。由上至下攝於印洲塘、黃竹角咀、荔枝莊。

愛閱讀

  1. 香港生態情報

  作者:漁農自然護理署

  出版社:天地圖書

  本書介紹香港淡水及陸棲生境的生態,包括樹林、河溪、灌叢、草地和野生生物。不過,郊野高地的資料其實亦未盡完備,香港的陸棲及淡水生境實在尚有許多等待發掘的奧祕。

  2. 大嶼最美

  作者:彭暢眧

  出版社:天地圖書

  大嶼山14,400公頃面積之中,超過7,800公頃的土地為郊野公園,劃定為自然護理、教育及康樂的用途。大嶼山郊野公園的工作人員每天工作於大嶼山山野之間,對大嶼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他們透過此書提供大嶼山郊野公園旅遊的資料及相關的歷史背景等。

  3. Hong Kong Landscape:Shaping the Barren Rock

  作者:Bernie Owen和 Raynor Shaw

  出版社:香港大學

  書中有大量相片和地圖,向讀者講解地質學、生物學和人類的農業發展如何改變一區的地貌。

  還有《新西貢山海美》、《賞石訪村──印洲塘深度之旅》及《八仙腳下》同讓讀者更了解該區之美。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即使在城市生活,也可望天望雲,靜下來欣賞上主的創造,讚歎地球科學的各種奇妙。

  2. 看着香港眾多建築物和山峯構成的天際線,學會從心底明白它們的存在和形成並非偶然,當中包括多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和偶然的環境因素,從而認識創造主。

  3. 想像主對我們無時無刻的關顧之情,我們也可以抱同樣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關愛大自然。

  4. 郊遊時學習欣賞石頭,除了用眼睛,也可以摸摸它,是平滑還是粗糙,不在其上寫字畫畫,也不帶走一塊石頭。

  (本文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HEAcademy」提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