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物我—流動的我


2987 期(2021 年 11 月 21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天人物我的我關乎對自身的理解。華人社會習慣以「身心社靈」和「德智體羣美」來認識我。前者沒有講智性和道德,後者沒有講靈性和情緒。就此,我想補充對我的認識的一些觀察,即我是一個流動的我。

  第一,流動的我是我在事件中。流動不只是因事件的變化,而是我也因事件的變化而變化。我不是想像中的固定,反而在事件中,我不斷重構和重組,從而一個新我不斷出現。當習慣批評別人「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時,批評者似乎將人固定化,將人停在某一點上,但事實從不是如此,也不應如此。類似的觀點也反映在「保持初心」的論述上,但「初心」是指保持第一次接觸事件經驗的經驗(beginner’s mind),不是原初經驗( original mind)。我不反對原初,但當原初否定流動,它就凝結了。流動的我可以變得好或變得差,但這無礙人的流動性。

  第二,我是在事件中關乎回憶。雖然生活事件不斷推我向前,放下舊日的我,但回憶使我在不斷新事件中仍認識我,因為回憶保存了我,也建構了我。回憶包括事件的事實和我選擇回憶甚麼和如何記憶。前者是相對地客觀,後者是相對地主觀。我需要客觀和主觀,客觀助我反思主觀,主觀拒絕我被客體化。基督徒常講的「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某方面說對了,即我們不應受回憶限制我們,但這不應被解釋為消滅和否定回憶,因為回憶是我的歷史。沒有回憶,我沒有基礎參與當下的事件。

  第三,我在事件中是我在其中的責任。我不是一個旁觀者,也不是無奈地在事件中。不論我是否被拋在事件中,我在事件中反問我的角色、我的責任、我的回應。執筆時,漁農署正計畫定期捕捉野豬,並人道毀滅。身在這事件中的我有甚麼角色、責任和回應。我讓事件在我身旁溜過還是我要參與決定事件的流向?我明白我們不可能參與每一事件,但我可以問:為何我會參與某事件,不參與某事件。我的參與選擇說出我是誰。

  在事件中的我說出人的動態、互動性和責任。或許,長大的一個指標就是愈認識在事件中的我。下期再談天人物我—我與傳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