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朋友知道香港一份報紙將要停刊,急忙來電央我買份郵寄給他。
人人上網,紙媒衰落,近三、四十年已有多份曾經風靡一時的報刊結束。據云香港書報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為鼎盛。在七九年,全港有報刊四百多種,包括四家英文報、一百一十二家中文報,每日銷量十萬份以上的有四家,每日平均每千人看三百份報紙,閱讀量僅次於日本。
那年代出版自由,社會氣氛祥和寬鬆,左派有大公、文匯、商報、新晚報,右派即親國民黨的有香港時報、工商日報,而較「中立」的如星島日晚報、華僑日晚報、天天日報等,版頭皆仍掛着民國年號。至於一般沒啥政治傾向的基層市民,看的多數是成報、快報及東方日報等。
當時的報章,副刊是它們的一大特色,這可謂香港獨有,中國內地、台灣,以至英、美都沒有對等現象。原因是四九年後南來的文人奠定這種日復一日的專欄寫作形式。據香港副刊文化研究者黃子程轉述作家董千里 (筆名項莊) 的說法,港式副刊雜文隔代繼承了魯迅風,「四十餘年來,雜文以一柱擎天的姿態支撐着香港文學這塊招牌,至今猶然,可謂異數」。
就以剛「被停刊」的報紙為例,它的副刊堪稱全港至佳,專欄作者粒粒巨星,先後有董橋、張五常、李怡、杜杜、畢明、陶傑、蔡瀾、李純恩、鄧達智、林夕、李碧華⋯⋯其專欄都是我追着看的,至今也佩服他們在多產之餘保持相當的質素。
耶穌曾說過麥子稗子的比喻。在多元及寬容的社會,不論是報刊、電影、藝術作品,其實也要接納「麥子」和「稗子」並存的事實。香港曾有過這麼一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日子,我們可要好好珍惜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