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光作見證的「無名氏」


2958 期(2021 年 5 月 2 日)
◎ 特稿 ◎ 譚志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們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稱謂。人們都喜歡美化我們眼中的偉大人物,將之英雄化。獨裁者喜歡人們如此待他,即使大國中的小腳色,也會如是。甚麼勳章,甚麼博士學位,那怕是真是假,目的是博取人家的羨慕。「印象就是一切」!只要營造出「另類事實」,真相如何已不重要。

  在等待基督的再臨,在這黑暗中等候黎明的時候,《約翰福音》給我們看見一個見證,當中的角色並非無名,卻又甘願成為無名的「好聲音」。他的名字叫「約翰」(約一 6)。

  《約翰福音》的作者相信很了解讀者,一開始似乎已假設讀者不會把這位約翰(施洗者)與自己(使徒約翰)混為一談,故緊接前言(約一1-5)之後便提到施洗約翰(約一6-8),在一章九至十八節完了自己的獨白後,也隨即記下施洗者的見證(19-28)。

  這位約翰(使徒)心目中的約翰(施洗者),一如對觀福音中的記載,是耶穌基督的先鋒。他是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的那位(太三3;可一2-3;路三4-6)。但唯獨作者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原來是在人們多次查問其身分,才引述以賽亞書四十章三節的這句話。當祭司和利未人詢問他時,正是最少四人(祭司和利未人兩者均是眾數)盤問一人。三次的查問都是圍繞他身分的問題,要知道他的頭銜和所代表的工作,多於他姓甚名誰。施洗約翰清楚否認自己是基督──猶太人所期盼的彌賽亞。第二次追問,這班人已急不及待問他是否以利亞──那有大能行神蹟,在末後日子由神差往猶太人中間的(瑪四5-6)。第三次追問,是神在申命記所應許的「那先知」──一位末世要來的神祕人物,要把神的話傳予神的子民(申十八15-19)。這三個稱號,都是與當時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盼緊扣一起。他若不是那搞革命的主角彌賽亞,也應是那能行異能抗敵的以利亞,或者至少也是有特別任務的「那先知」。的確,亂世中人們期待英雄。可是,約翰卻絲毫不是沽名釣譽之徒。三次直截了當的否認,顯出他不單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對人們眼中的名望無所渴求。當這班人懼怕自己的查問會徒勞無功,要約翰自己說明自己身分時,他只回答自己只是一把「聲音」──一位神曾應許在救恩歷史揭開新一頁時會先來宣告祂要來臨的那「無名氏」。的確,以賽亞書四十章所預言的,就是這把無名之聲。他選擇以此來為自己定位──一個真心幫助平民的傳道者,又何用輩份與威名?

  與他形成對比的,是查問一方當中的法利賽人。他們似是仍對這些回答不滿意:毫無地位,他究竟憑甚麼替人施洗?毫無身分,他配嗎(約一25)?他們再行查問,他行事的依據,得到的竟是更卑微的回覆:為人施洗,不要以為有多了不起!在跟從我的人中會有一位,祂有着尊貴的身分,我連解祂鞋帶也不配(約一26-27)!」約翰在受挑戰時,沒有為自己辯護。論配,他選擇比較的對象,不是別的,乃是這位主。在這光的面前,自己是多不配!

  看到這裏,我們更是看出兩種給差來的人的不同素質:約翰是神那裏差來的(約一6),祭司和利未人(及法利賽人)是由猶太人差來的(約一19)。後者只為求有能以交差的答案(約一22);前者卻不求名份,只求忠於所託,預備主要行的路。這種有名的追求成為無名,絲毫不為自己的見證,正是有神同在者的標記。在此撕裂、迷失的世代中,乃是難求的清泉,比那些名人、名牧,也許更能洗滌安慰受傷的香港人的心靈。

  譚志超(播道神學院教務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