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一)水上人的端午節


2958 期(2021 年 5 月 2 日)
◎ 旅遊世界基督教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以往多期主要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基督徒經驗。五月這數期,我計畫介紹香港水上人文化。

  二零一一年,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龍舟遊涌始於十九世紀的大澳。在端午節當日,載有神像的小艇(或龍舟)遊行各水道,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這起源據說跟當時瘟疫有關,透過遊涌,驅除瘟疫。後來發展出有龍舟競渡。南丫島漁民也有類似大澳龍舟遊涌做法。例如,在端午節當日,他們接天后像到龍舟環島一遊。期間,他們會為水中的幽魂化衣。某程度,南丫島漁民是複製了大澳漁民經驗。受訪者九叔說,「我們的龍舟活動是紀念屈原。」他重複了兩三次。

  以屈原的端午節解釋龍舟遊涌和以龍舟遊涌解釋屈原的端午節對建構龍舟遊涌有以下含意:第一,選擇以屈原解釋端午節,不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紀念越王勾踐和東漢孝女曹娥等傳說。屈原是一個甚麼符號?傳統上,屈原象徵宣揚國家認許的忠君愛國情操。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與一個有屈原的端午節有甚麼分別?九七前的屈原符號與九七後的屈原的符號是否有不同?同樣,九七前的端午節的符號與九七後的端午節的符號是否有不同?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了解,但對九叔來說,他並沒有太留意這些分別,也沒有進一步解釋。強調屈原不但為南丫島漁民提供一個當日活動的合法化理據,更將一個處理生活日常的宗教活動提升為有較高層文化的意義。南丫島漁民的龍舟遊涌是一場歷史價值的延續,不純只屬於他們漁民的文化傳統。

  第二,同樣,端午節的做糭和拋糭入海的經驗為龍舟遊涌的幽魂化衣賦予另一層合法性。九叔說,現時已比較少拋糭入海,但作為幽魂的屈原仍會得到供奉,因為他是幽魂化衣的對象之一。迷信與否不是南丫島漁民的考慮,但供奉屈原為他們的活動鋪上一層有深度的價值和體驗。他們尊崇的不是普通的一個人物,而是在中國文化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南丫島漁民不會朗讀屈原作品,但屈原的精神被尊重了。

  除了屈原的端午節為南丫島漁民的龍舟遊涌給予合法性外,他們的行動也鞏固了某種對屈原的端午節之論述,即忠君愛國情操。當陸地人將焦點集中在糭的製作時,南丫島漁民以宗教儀式,配合自己的關注,紀念屈原和保留、傳遞他的象徵價值。對一個傳統上被陸地人輕看的水上人,南丫島漁民在端午節的活動為他們帶來一份以歷史責任出現的尊嚴。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