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都思能挑大樑


2958 期(2021 年 5 月 2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麥都思出身於家道衰落的城市中產,初中之後學習印務謀生,期間歸主。因讀到馬禮遜在差會刊物的文章,在一次宣教聚會上立志到中國傳道;隨後由倫敦傳道會派往馬六甲福音站,負責印刷事務。

  當時前往馬六甲的航程安排,需要在差會設於印度東南部 Madras (馬德拉斯) 的站點稍停留,麥都思在此邂逅當褓母不久的 Elizabeth Martin。她是英軍跟本土泰米爾族妻子的混血女兒,是帶着一名七歲兒子的寡婦,擔任褓母之後才聽聞天國福音,歸主不久。結果麥都思二十歲單身出發,途中結婚,一家三口在一八一七年中來到馬六甲。

  麥都思的事奉由印務起步,因此他在英國接受短短三個月培訓就出發。他志向傳道,來到馬六甲之後努力學習多種語文和神學;在一八一九年獲米憐按立作傳道。然而麥都思跟其他新來宣教者同感,未對英華書院企劃同心;待得有人分擔印務職責,他就離開馬六甲。

  傳道、出版、譯經,是麥都思的摯愛核心事奉。他先後主理三處福音站:一八二零至二一年在現時檳城機場一帶的James Town,一八二二至四三年在巴達維亞,一八四四至五六年在上海。他是恆河外方傳道會前期同工中,唯一體魄健壯及心志堅定,可以熬至能夠踏入中華大地服事的。

  米憐在一八二二年離世之後,麥都思以其優異才能和品格,加上堅定的中國心懷和傑出的語文資質,使他成為繼後最能支撐恆河外方傳道會大局的人。馬禮遜就曾引介歐陸國家首位來華教士 Karl Gutzlaff (郭士立),認為最宜先到巴達維亞跟麥都思學習。馬禮遜在一八三四年離世之後,麥都思更成為當時區內最資深和中文最好的宣教者。

  麥都思一直熱衷向華人傳道,雖然始終未能凝聚得華人信徒成立教會,但是歷年寫作及派發的中文書刊,數量無出其右。一八三八年麥都思返英國述職期間,在各城主講宣教大會,觸發 David Livingstone (李文斯頓) 的宣教心;同年撰寫出版《中國的現狀和展望》,日後深深觸動 Hudson Taylor (戴德生) 的中國情。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