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之文化對應
 持守信仰夾縫中生活


2952 期(2021 年 3 月 2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第一世紀的信徒深受主流文化圍攏,以及大環境催迫,《彼得前書》就是提醒信徒客旅的身分,教導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持守信仰地生活。環球聖經公會已於二月十九日晚上舉辦「彼得前書之文化對應」網上講座,由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副教授辛惠蘭博士主講,詳述該書的教導對二十一世紀信徒的意義。

  辛惠蘭博士簡述彼得前書的背景指出,收信人是一班外邦的基督徒,以往祭祀偶像、隨意放縱男女關係,但自信奉耶穌後成為了「客旅」,不再與主流文化相同,生活方式出現改變,卻因而受到鄰居仇視。她解釋:「古代社會主要以宗教活動去維繫社會團結,宗教活動有很多飲宴場合,談生意大事都是要先拜偶像,每個城市都會拜祭各自的神明,否則會帶來災害。因此他們歸咎基督徒不參與其中,會影響城市的福祉,於是基督徒會被排擠。」

  她續言,基督徒出現了身分上的弔詭性,信主應該活得更好,但卻被社會邊緣化;外邦人想做甚麼也可以,但基督徒卻要聽話,於是生活上出現了張力,受到逼迫與歧視。但彼得前書則勸勉信徒要持守對神的忠心,留在神的恩典裏面,也提醒受苦是信徒生活的必然部分。基督徒既是「客旅」亦是「鄰居」,在夾縫中要抓緊恩典,不可放棄敬拜真神,也要樂於貢獻社會,做好行為去榮耀上帝。

  彼得前書有教導人要順服,辛博士解釋彼得前書並非要信徒放棄原則,重點在於要持守對神的忠心,在無衝突下可以在地上參與,在現存的社會政治系統中盡力履行社會責任,而當中涉及「識別抗拒」(differentiated resistance)。她續言,彼得前書針對抗拒、妥協融合之間的路線,有着指導原則,鼓勵透過好行為去反駁「作惡」的指控,信徒行為要高於法律原則,令基督徒成為社會的一等公民,就能融入社會,亦成為公開的見證。而在公民生活中,客旅生活既要融合人的制度,亦要遵從與上帝的關係,她提醒一切政權君王都在上帝的底下,因此順服君王官員的前題是他們要「懲惡揚善」,否則不需要順服,因為執行上帝的旨意是順服制度的基礎。

  辛博士續指出奴隸的職場生活(二18-25)是「識別抗拒」特別適合的處境,因為當時的奴隸要隨從主人指引獻祭,但信徒要持守一神信仰,結果必然要忍受冤屈的苦楚,但彼得前書卻指會在夾縫中得恩典。而在對妻子的勸導(三1-6) ,妻子對未信主的丈夫,則應透過順服神的好行為將丈夫感化過來,目的是為了宣教;另一方面對丈夫的勸導(三7) ,則要轉化當時妻子是弱勢羣體的文化,彼此學習尊重,一同繼承上帝恩典,抗拒文化而持守信仰。

  彼得前書又提醒不要以惡報惡(三9-12) ,辛博士解釋是為了在外邦指控和誹謗等夾縫中,以維護信仰為更高目的,樂意尋求和睦和遵循社會秩序,就像耶穌在世時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基督徒的召命不是去咒詛人,而是叫人承受福氣,因此要有好行為祝福他人的生活。基督徒也要為義而受苦(三13-22) ,作者將好行為與作惡比對,今日吃虧,但將來是會有好的結局。故此基督徒倘因信仰問題到法庭答辯時,不需要害怕人的驚嚇,只需逐步解釋信仰。她續指,縱然順從神的旨意會被排擠,也是在所難免,但末日會帶來逆轉。

  辛博士最後以客旅受苦神學作結,指「末世已近,苦難只是信心的暫時試驗,基督徒在地上這段居間時間存在的一部分,上帝最終會為信徒平反,給予永遠的榮耀。」在受苦中喜樂的弔詭性就是信徒縱然受苦,仍要喜樂,因為最終會得到平反,成就榮耀。「歷史中基督信徒的生命,就是擁抱失敗、挫折,只要使命常在,擁抱失敗非失敗、伴隨挫折不挫折;愈敗愈剛強,愈挫愈堅毅。」她認為彼得前書就是談及這種生活形態,令基督徒在最壞世界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