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每部位存有不同自然條件,育成各處獨特生態。因此世上各地既有本土特產,亦缺欠另些物產。於是毗鄰之間藉商品交易來互補所需,是自然和必然。
古時交通條件有限,商品交易只能在短距離範圍進行。然而一地接一地,各地短途商路在摸索中互動結聯,就連成意想不到的跨域商路。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南部海岸船運,都在二千年前漸次成形。
亞洲海運商路一端,是中國南部沿岸和東南亞諸島,途經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再分別由波斯灣或紅海到達地中海,那端正是歐洲大門。當一二九四年中國元朝年間,意大利方濟會教士孟高維諾就是經由這「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華大地傳道。
東南亞赤道氣候育出香料植物,尤其印尼東部 Maluku(摩鹿加羣島)一帶;是南亞海路重要商品。胡椒、肉桂、豆蔻和丁香等,當年是防腐、醫藥、香薰及化妝等的極品,在溫帶氣候歐洲奇貨可居,價值連城。控制這條海路等於掌握財富,各國明爭暗鬥來佔奪。
南亞海路西端,包括亞洲西部及地中海東部,一世紀時基督教會誕生,迅即遍佈全域,甚至被納為國教。七世紀時伊斯蘭興起,橫掃而取代全域教會;管控宗教由鬆漸緊。十一世紀末開始基督陣營近二百年的十字軍活動,並未扭轉伊斯蘭佔治「聖地」局面。
十四世紀伊斯蘭陣營興起建基於土耳其的 Ottoman (鄂圖曼帝國),漸漸進佔全域。那時意大利北部建於八世紀的基督陣營「威尼斯共和國」,亦達至盛世。兩者軍事雄霸地中海東部,在惡鬥中瓜分其上航路,壟斷香料貿易利益。
其他歐洲國家眼見兩國獨佔財利卻無法切入,財富彼長此消勢必危及國力,紛紛思量重奪香料貿易的權利。可是若要避過地中海東部的軍事凶險,不走這古來唯一航路,就必須另覓通往「香料羣島」的新航線;如此就促成歐洲「大航海時代」一項誘因。
區伯平(撰述、繪圖、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