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崗村道167號


2914 期(2020 年 6 月 28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多年之前已經拆卸改建的慈雲山邨,曾經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徙置區」;屋邨佔地面積最廣,居住人口最多,屬於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因此雖然這個超大型的公營屋邨已經分拆,成為幾個新建的較細屋邨,此處地帶現時依然常被視為單一的「慈雲山區」。

  上世紀五零年代有如潮湧而至香港的內地民眾,令政府由應對政策以至應對資源都措手不及。那個年代的臨急措施之一,是在市區的邊沿,尤其九龍的山麓範圍,開闢土地,盡快建造簡便的樓房,安置這大量難民。像李鄭屋邨、石硤尾邨等徙置區,都是這樣建造起來的;而建造工程最大的徙置區就是慈雲山邨。

  於一九六四年陸續建成的慈雲山邨,共有六十二座徙置大廈,在入住的高峰期曾經住上超過十萬居民。由於徙置區是在資源欠佳下仍要應急的「臨時」建設,這些樓房的設計固然簡陋,而人口稠密的整片大社區,在擠逼住所以外的其他配套社區設施,亦一概因陋就簡,近乎空白。於是徙置區入伙之後,社區難題隨即湧現。「天國福音」在這裏既格格不入,卻又是社區的需要和盼望。

  聖公會於一九六八年在慈雲山邨開辦小學,很快就由學生的家庭狀況覺察嚴峻的社區問題和居民的心靈需要。學校在教育孩童之中,兼鎖定要牧養學生與家長。開校不久,擔任校長的牧者動員各方聖公會同仁,在校內先開辦主日學,又接續辦理團契,務求以「天國福音」餵養以至凝聚慕道及歸主的學生和家長。

  經過幾年開荒播種之後,一九七一年開始安排晚堂崇拜。這樣的聚會時間,既是場地運用所限,也較符合低下階層的謀生形態,他們多要年中無休來維持生計。到了一九七三年,正式成立教會了,取名「慈光堂」(Kindly Light church)。「慈光」既是教會對基督的傳統稱號,亦巧妙地表達「耶穌是慈雲山之光」。現時教堂是在一九八八年落成。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