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矜憫為懷」精神


2893 期(2020 年 2 月 2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九六年底,曾秀華出任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下稱那打素醫院)的護理總經理,為這座百年老店從般含道搬至大埔作開院準備。當時她從律敦治醫院轉去那打素醫院,「無論職位、薪酬都沒改變」,還要經過面試、篩選,「好像重新見工一樣」,為的只是希望能回饋這個曾孕育她成長的地方,將全人護理的模式延續下去。二零零二年在她退休前兩年,她更參與醫院行政總監陳崇一醫生所創立的「那打素全人進修健康學院」,傳承那打素「矜憫為懷」的精神。

  故事從一九六四年說起

  一九六四年曾秀華中學畢業,因家貧要維持生計,「像盲頭烏蠅入了護士學校」。當時隸屬於那打素醫院的護士學校採用學徒制培訓,學生除了在班房上課,還要跟師姐學習在病房清潔和處理基本的護理工作,值夜班時「一位畢業的註冊護士,帶着數名學生,照顧幾層樓的病人。」

  護士學校的老師都是當年畢業的護士,曾被派去英國受訓後回來教書。她們不只教授書本上的知識,也教做人的道理。有次曾秀華跟舍監說不想跟某人宿舍同房,因為對方的小姐脾氣,結果舍監說「你三年的宿舍生活都要跟對方一起」。原來老師要她明白,人在不同位置都要學習忍耐,「你對病人如是,你對自己的同工也一樣」。

  當中護士長陳詠嫻對她的影響很大,陳詠嫻不僅從英國帶來改革那打素護士學校的模式,還和葛量洪醫院的前護士長姚瑞棠,一起帶領香港護士協會進入國際護士理事會,「帶香港護理及護士走上世界的軌道」。

  愛的教育塑造成長

  三年的護士訓練中,曾秀華很記得一個故事。有一個患肝癌末期的年輕人,脾氣很大,在病房常向人亂擲物,「我不明白又不懂,覺得他很可怕」。但帶着她學習的師姐「很厲害」,一直盡心照顧他,即使下了班也會來探望,背誦詩篇二十三篇給他聽,還會安慰他的父母,漸漸病人被感化而變得平和,臨終前眾多護士更以這篇詩篇送別他。

  她說就是「在這個環境、氣氛下塑造我們的成長」,讓她看到「基督教真是講述愛」的宗教。畢業後曾秀華留在那打素醫院工作,一九六九年負笈英國,進修骨科護理課程,兩年後回港,隨即參與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創院工作,開第一個病房。

  無限感恩參與創院

  基督教聯合醫院獲那打素醫院全力支持,院長巴治安醫生(Dr. Edward Paterson)與陳詠嫻護士長抽調六十多名那打素員工到觀塘開辦聯合醫院,一九七三年創院時,首個開辦的病房是外科2A,曾秀華有份參與接收首位病人。她說聯合醫院起初秉承那打素醫院的傳統有早晚禱,在早晚兩個時段「會有空中廣播,廣播只有幾分鐘,當中有安慰的信息和經文」,最初是護士用麥克風作即時廣播,「後來演變為由護士團契製作錄音帶」播放。

  這個傳統早在曾秀華入讀護士學校前已有,只是後來聯合醫院的病房太忙,護士沒有辦法騰出幾分鐘暫停手上的工作去聽廣播,漸漸便消失了。七、八十年代的聯合醫院作為補助醫院,政府的資助不足,「我們要靠捐款、要靠賣旗、要靠籌款來補給費用」,醫護所有福利都不及政府醫院,但她依然看到好些醫生願意「放棄到政府醫院拿高薪,例如袁國勇醫生、陳健生醫生等」,為的是服侍觀塘區的貧苦大眾,「我被他們的好行為所感動」。

  一九九二年曾秀華再去澳洲進修,兩年後回港到律敦治醫院當護理總經理,一九九六年底再轉到大埔參與開辦那打素新院工作,直至二零零四年退休。

  開創傳承優良文化

  那打素醫院作為香港最早期的西醫院,自一八八七年屹立於港島區,一九八七年獲政府撥地於大埔成立新院,並預備於一九九七年將所有員工搬遷過去,般含道舊址則拆卸。不過一九九三年東區醫院落成,醫管局要求那打素員工先到該區協助開院,於是原本的八百多員工,由於已在東區安頓下來,最後只有百多名醫護人員到大埔那打素開新院。

  當年興建新院時,籌委會有不同專職的員工參與,包括護士在內,「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護士在臨床上照顧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如那道門要多闊才能讓病人連床進入,甚至洗手盆的水喉位置,她都會留意,「若位置太高,當洗手時,水就會噴到四周,病人有機會滑倒」。

  那時曾秀華「一邊開病房,一邊招聘」,但一九九七年開院的時候,經濟開始出現泡沫,下半年更有金融風暴,「在資源不足下開病房」。這時醫管局採用聯網形式,護士來自五湖四海,不一定有宗教背景,不同護士學校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文化,「除了要設護理標準、程序,更要培育信念、召命,誠非容易」!

  所謂同一信念,曾秀華套用陳崇一醫生的說話,「不是把舊的那打素文化全部搬過來」,因為明白年輕一輩「不是從這個環境成長過來」,因此「要開創新的文化,但保存舊的優良文化傳承」,而當中全人健康與全人治療是當時管理層一直強調的理念與實踐。

  強調身心社靈全人治療

  全人治療是指人的健康定義不單是指身體上,而應是包括「身、心、社、靈」四方面,「一個人要有這四個向度的需要」,隨便一方面不妥,整個人也會被牽制,所以身為醫護人員,不單治病,例如患乳癌的病人,手術後「我們要教導她如何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改變,以及心理上和傷口上的照顧」,還要關顧病人的另一半,「跟她丈夫解釋她只是沒有了乳房,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性關係等」。

  為了讓醫護人員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培訓,那打素開院時每星期六都有週末工作坊觸及靈性的關顧,「不一定是講道,有很多人際關係、家庭夫妻育兒、個人成長各方面的培訓」。

  曾秀華還特地找來精神科老師,為不曾修讀的護士補回一些精神科的課;又請輔導員教她們一些輔導技巧,學習逆境的處理,她認為這其實對病人和護士都有好處。

  成立全人健康教育平台

  踏入廿一世紀,護理教育漸漸發展成為大學學位課程,醫管局亦決定停辦以醫院為培訓中心的護士學校,二零零二年曾秀華隨陳崇一醫生等人去了西雅圖考察,回來向董事局提出成立那打素全人健康進修學院,繼續「培養人的工作」,他們相信「知識是容易傳遞,但最艱難是人的態度」,希望透過學院「以教育作為一個平台去傳承它的文化」,藉此推動全人關顧、全人健康的理念和實踐。

  二零零五年曾秀華退休後一年,由於進修學院院長剛離職而找不到人,於是接任為院長一段時間,目前為該院的榮譽顧問。

  

  曾秀華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前護理總經理

  訪談日期︰2019年4月4日

  訪談學生︰梁慧雯、楊詠琪、李瑜 / 香港浸會大學

       盧冠燁、李道霖 / 英華書院

  整理及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