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要情理兼備,實在要做到卻殊不容易及絕不簡單!
我們看事情總會有主觀的色彩,不是偏見,而是基於個人經驗、生活習慣及文化,我們會自然對任何事有一些聯想及感覺產生。這些心裏的狀況,如果沒有仔細的覺察或反思,我們甚至完全不為意這些微妙的差異。特別在壓力或時間的緊迫底下,我們的決定很容易會被這些內在的狀況所牽引着而不自知。這些含糊的資料收藏在感情的底部,所以當感情在過度刺激或是過快、過急之後,這些衝動或泛濫的感情會凌駕了理智而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決定。這些資料收藏在含糊意識的感情記憶之中,要了解這些資料也並不困難的。在我們的靈修、靜觀、默想之類的自省工夫之中,我們經常都可以讓這些資料浮到意識的層面。問題是,大多數人都忙於解決問題,不停的撲救,努力去解圍,很易會忽略了去看背後主要的動機、核心的問題所在。
多年臨床輔導的工作中,我經常遇見遲到的受助者,氣沖沖的趕到了,又惱恨失去的時間,又急着把存在心裏的事要說出來,又或是很急的把說話湧了出來。通常我都會請他們等一等,想一想,把他們認為最想我知道的事告訴我。這等一等、想一想通常讓人更能夠冷靜下來,因而取得的資料會較為中肯,可以兼顧及平衡感性上及理智上的需要。
另一方面,叫喊口號,則容易相反地引動潛藏的感情,帶動平日壓抑的感覺,一下子被抖了出來,那威力可以是很嚇人,也難以控制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