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街1號


2878 期(2019 年 10 月 20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救世軍「大坑東中心」的位置形勢十分奇趣。這處地點是大坑東邨、南山邨、九龍塘及又一村,這四個地區的相接點;因此共有五條道路在這裏交匯。這些道路包括大坑東道、南山邨道、桃源街、瑰麗路及龍珠街;它們的交匯點構成一個大型迴旋處,「龍珠」街這個名字正是給迴旋處的刻劃。「救世軍大坑東中心」建造在整個迴旋處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正要戰後重建,豈料中華國境發生內戰,數以百萬民眾逃避戰亂,擁至香港。社會固然未能驟然提供大量住所,倉皇逃難的民眾亦欠財力棲身;他們若非露宿街頭,就只好往山邊蓋搭寮屋暫住。石硤尾一帶形成全港最大的木屋區;一九五三年及一九五四年的連場木屋區火災,每次都使數萬災民無家可歸,一貧如洗。

  這些木屋區火災促使政府建立公共房屋政策。最早的公共房屋稱為「徙置區」,意思是安置災民;隨後發展有「廉租屋」模式等。當年最早建成的徙置區包括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大坑東邨最初建於一九五五年,從當年入伙開始,「救世軍大坑東中心」就同時建成,一直服務社區,同行至今。

  救世軍的服事始於英國一位循道會牧師的社會關懷,他由一八六五年開始組織倫敦信徒於貧民區工作,至一八七八年開始採用「救世軍」之名。救世軍在一九一六年來到中華大地服務,於一九三零年來到香港。機構一直延拓關懷基層民眾的宗旨,當年率先投入龐大資源,在悲情的「徙置區」建設溫情的「大坑東中心」。在當日、在本區,「大坑東中心」的規模相對十分宏大。

  由一九五五年落成之日,「大坑東中心」就設立了「大坑東隊」,亦即是教會。然而社區的需要隨着時代在轉變,因此「中心」的其他功能也不斷貼近社會脈搏而調整。現時這裏除了教會,還有「回收站」及「家品店」。亦有「救世軍軍官訓練學院」及「全球華人事工訓練中心」。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