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的服侍是苦差? 是祝福?


2877 期(2019 年 10 月 13 日)
◎ 文林 ◎ 羅懿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年,隨着香港人口老化,意味更多人經歷生理或智能衰退,「照顧者」的名稱變得普及化。願意或不願意,更多人或要充當這個角色。這是辛酸苦辣,抑或是甘之如飴? 基督徒又要如何看待這個服侍?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

  照顧者的處境

  照顧者可以是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這個工作很多時是傳統價值所催使的責任。這些照顧者有時肩負沈重擔子,身心疲累,精神受創。事實證明不少倫常慘劇源於照顧壓力爆煲,導致情緒嚴重失控。

  弔詭的是照顧者的反應也可以是兩極的。有人認為在漸漸失去雙親時,好好握着他們的手陪伴,才是沒有遺憾,是「圓滿」的。也有人認為照顧親人是上天給予的「福氣」; 照顧精神病患者更是一份「禮物」,讓我們更深刻體會生命,實踐愛和學效天父的心腸。

  照顧者的心靈裝備

  那麼照顧者的工作是苦差,極其厭惡,如在困獸鬥中的掙扎,抑或是恩典、祝福,以致不能「外判」? 筆者作為照顧者好幾年,以過來人的身分認為禍福感受的關鍵視乎自己的心境:有沒有首先好好裝備自己的心靈。意思指照顧者若把照顧建基於合適的價值和信念上,領會服侍背後的意義,這種感受就推動我們克服各種困苦,從而享受心靈的另一種回報。

  著名精神病學家Viktor Frankl維克多弗蘭克在他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一書中,認為人若掌握各種經驗背後的意義,就能跨越萬難。那些在德國納粹營被釋放的俘虜能活得最長久的,正是那些尋找得到生存意義的人。故弗蘭克說,那些知道「為何」要活着的人幾乎可以承受任何的「如何」。

  信徒如何看照顧的意義

  照顧離不開愛與忍耐,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價值和我們的信仰密不可分。如果說「愛神」和「愛人如己」是我們最核心的價值,那麼整本聖經賦予我們豐富的照顧意義。不過有些經文更能針對照顧者的處境。以下就讓我舉些例子:

  好撒馬利亞人

  好撒馬利亞人敏銳到傷者的需要,感受救助別人的迫切,甚至願意暫時放下自身在強盜出沒荒野的安危,與人同行;就是付上心力、金錢、時間的代價,也在所不辭。(路十30-37)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人活着一崇高意義在於樂意服侍別人,使別人成長或得益,而非接受別人的服侍。「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太二十26)。尊貴的夫子為門徒洗腳,就讓我們明白服侍應無分高低卑賤。照顧有時所需的護理工作,看似低下及厭惡性,但意義實在,不可低估。

  神的形像

  由於社會很多時排斥弱勢社羣,如精神病患或智障人士,有時更給予他們負面的標籤,稱他們為「傻人」,避之則吉。故在照顧他們時,挑戰更為巨大。聖經卻教訓我們,每個人是按神的形像、樣式被造(創一26),故是尊貴無比的。況且「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 不俊美的,越發得着俊美」(林前十二23)。這好像顛倒了一般世俗價值,但卻是神所喜悅、所命定的。

  出人意外的平安

  照顧老弱未必常常或事事順利,有時盡了一切力量,仍遇波折,難題懸而未解。但聖經安慰我們只要凡事交託倚賴,盡己所能,心境應可平靜無憂。只要禱告、祈求和感謝,「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

  照顧意義實踐舉例

  以上的聖經真理看似耳熟能詳,但要付諸實行,談何容易。筆者作為照顧者好幾年,最近把照顧爸、媽和姊姊的心路歷程寫成名為《夜幕燭光: 照顧三寶的校長》一書。體會原來照顧病患家人有時是愛心、忍耐的極大磨練。但在委屈艱苦的同時,原來可以有意想不到窩心的感恩和真誠的喜悅。以下是書中一些實例。

  使別人喜樂的服侍

  爸爸患的是認知障礙,到後期語言能力直線下降,曾作教育工作者的我,不甘爸爸說話能力退步,設計了十分簡單的「開心爸爸自傳」給他朗讀。起初,爸爸還可以自己讀出來,後來要每句跟着我讀,最後他索性不開金口!有一晚臨睡前,我攬着爸爸,請他跟我向天父說幾句十分簡單的感恩禱文。他的發音雖不太清晰,但完了,他卻微笑向我說:「乖女」。太美妙了!我才豁然領會一切作在被照顧者身上的努力,若給他們歡愉、欣慰,也可同時給予照顧者暖在心頭的回報。

  另外,爸爸雖很難說話,他卻時常用身體語言表達,尤其是舉起他的大拇指以示欣賞,認同我們的努力。也慶幸爸爸的音樂感比語言能力強,故我們也常鼓勵他以小提琴彈簡單聖詩,結果演奏者與聽眾同得歡樂。

 

  不計較的服侍

  另一回爸爸患了腸胃炎,卻不懂向我們表示,結果在外午餐時,糞便也流了出來,連餐室的地下也弄污了!當日因工人姐姐放假,我只好帶他返附近教會的殘厠親自清洗及換片,以為已解決問題。誰不知他又來第二次肚瀉,今次一瀉千里,連厠所的牆邊、喉管也弄污。我惟有蹲下身來,隔着薄薄的厠紙清洗,恍然大悟甚麼是放下身段,從「校長」到「校工」不計較的服侍!

  交託的學習

  姊姊患的是思覺失調。到了生命的後期,由於各種藥物的交互作用,她情緒變得異常興奮。有時更故意玩「失蹤」。有一兩次在醫院接受診症後,她故意遊走,令我憂慮萬分,立即啟動團契whats'app羣組代禱,結果姊姊獨自搭的士安全無恙回家。另有一次,姊姊不等待工人接送回家,自己遊蕩到不熟悉的街道。但又竟然懂得找警局求救,解釋自己遺失方向,跟着提供正確地址,請警員帶領她回家。這就讓我深刻體會甚麼是「出人意外的平安」!

 

  為他人生命創造亮點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中,人除了滿足最低層的「生理需求」,更理想就是向上提升,感受「尊重」,及達到最高境界的「自我實現」。應用到照顧的範疇上,被照顧者除了得到溫飽,最理想是能得到別人的欣賞、肯定、慶賀以感受被尊重。如果他們能把與生俱來的天份發揮,生命就更添色彩光芒,達到這理論的最高層次。

  在筆者照顧經驗中,最感興奮的回憶正是替爸媽及姊姊的生命創造亮點。例如,爸媽是模範夫妻,但平素低調,能為他們在教會團契預備鑽婚感恩會,慶祝及欣賞他們六十年的相愛同行是樂事。我的籌備包括: 製作光碟紀念他倆由「情竇初開」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歲月; 為他們預習訪問對答; 又協助爸爸席間獨奏小提琴。結果,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及豔羨目光。原來這次慶祝,可以同是照顧和被照顧者生命光輝奪目的一頁。

  最難忘的更是為在青年時代就患上思覺失調的姊姊舉辦個人畫展。姊姊患病又經再復發後,智商大跌至小學程度,人生看似潦倒暗淡。可幸我們認為姊姊在繪畫方面還有可發掘和栽培的地方,先後請有愛心的老師教導她學習中、西畫。目的是讓姊姊親嘗「自我實現」的昇華境界。

  我為姊姊的畫展張羅辛勞一番,又把畫展主題定為「美.生命.頌歌」。在宣傳海報上寫着:「(她)雖然經歷長期病患和人生重重障礙,卻沒有絲毫苦澀。她努力透過橫跨中國與西洋畫的筆觸,描繪自然界所綻放的美態與生命力。現邀請你藉她的畫作與她一起去禮讚及欣賞生命」。「禮讚」和「欣賞」就是感恩,經歷困苦不但不怨恨,反而擁抱生命,藉自己畫作勉勵和燃亮別人,成為愛己愛人的美好見證!

  畫展結果如願以償,使一生只像作閒角的姊姊忽然成為眾人羨慕的主角,無疑推動她更努力學習。畫展完畢,姊姊多次追問我何時是她下一次的展出!筆者也自然雀躍不已,感覺姊姊能開辦畫展,比我為自己開的更為驕傲,這大概就是照顧者努力作在被照顧者身上的豐碩成果!

  照顧者知識裝備與向外求援

  以上的心靈裝備可以說是照顧的第一步。全人裝備,包括學習各樣護理常識及懂得向外接受支援,當然也不可忽略。學習範疇包括日常生活基本護理及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前者包括學習如何扶抱、幫助被照顧者進食、洗澡、運動、如何使用醫療輔助器,如助行器、輪椅等。後者包括應付被照顧者突然失踪、滑跌、暈倒等問題。以上的知識需照顧者不斷學習、實踐和優化。以自己為例,實習發現讓爸爸在床上左右翻側時才替他換片,比替他坐在便椅上換,體貼效果更好。

  照顧者也必要承認,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學習,若擴闊支援網絡就更得心應手。對我來說,親朋戚友的愛心關懷與經驗分享,不可多得。記得在最艱苦的日子,海外朋友致電一起禱告;本地友人借出各樣醫療輔助用品、往醫院向家人送上湯水等的愛心行動,甘甜無比。

  另一種重大支柱就是接受社區各種照顧支援,如到戶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社區中心所提供的專業人士輔助,如物理、職業治療師的評估及建議,也十分受用。當然,少不得的是一種協助照顧者本身的服務,如社工貼身提醒護老者會否對己要求過度嚴苛,照顧羣體自組的分享傾訴會等,讓照顧者親身領悟照顧這條路若願意與其他人並肩同行,並不一定是孤單無奈的。

  說到底,照顧的工作屬「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要付出不少血汗、艱苦,但若是愛心驅使,加上足夠知識裝備和別人的支援,也可以是另類豐足的心靈回報。它可以是漫長但又滿有恩典之路,像在漆黑隧道中,人仍可預感曙光、希望與感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