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急急忙忙的追趕進入一部電梯,在關門的一刻跑了進去,但是手臂就被電梯的大門夾個正着,禁不住哎唷的一聲叫了出來。當時在電梯內有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神情有點慌張,但是她沒有直接望我,也沒有哼一聲。我一邊搓着撞痛了的手臂,一邊納悶,奇怪這孩子像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般,她對我的叫痛沒有一點表示;當然我在想,她可能也受騖了,害怕她要付上責任!
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質素叫「同理心」,它影響着我們能否與別人建立滿足的關係,也代表着我們能否與別人產生共鳴感。
曾經有實驗觀察孩子的同理心,對着一位跌倒在地大哭的小孩子,有同理心的小孩子會走過去安撫他,甚至替跌倒的孩子擦眼淚,問他痛不痛。但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則會踢打跌倒的孩子,甚至用暴力去制止受傷的孩子不准他哭。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發現!原來同理心不單讓人付出愛與關懷,而缺乏同理心是會製造一些暴力及麻木欺凌的行為。在輔導及教育的工作上,我們真是要好好審視從業員,更要繼續培養良好的同理心素質,因為這正是社會日後發展的良好基礎!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於一九五零年在世界衞生組織首次發表一份報告,就這種素質的重要性,他研究了四十四名童黨,發現他們都是來自有問題的家庭,無論是離異的家庭、貧困混亂的家庭,都會較易忽略孩子的感情需要。而這些早期情感需要備受忽略的孩子會較易構成日後的犯罪行為。
當然這份報告的啟示有很多面,但單以同理心來說,被忽略的孩子是較難發展他的同理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