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彼此溝通技巧
 紓緩時下情緒反應


2873 期(2019 年 9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福音研經與崇真會旺角堂已於九月六日晚上合辦「如何理解及紓緩時下所面對的情緒」講座,由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梁林天慧博士擔任講員,拆解近日社會事件帶來的個人及家庭情緒影響,增強溝通技巧,減少家庭衝突。

  梁林天慧博士提到,自六月反修例事件開始,本港社會出現各種抗爭活動,包括兩次過百萬人上街的大遊行,以至衝擊立法會、破壞公物、不合作運動、罷工、堵塞港鐵及國際機場等,往往演變成武力衝突收場。而在日常生活每日都舉行記者會,各方圖文並茂支持自己,指出對方不是,「將對方推向大敵,做法並非理想。」加上社交媒體不斷重複(re loop),令羣眾變得極端,情緒容易變得暴躁、易怒、沮喪。

  她指,社交媒體資訊誇張且兩極化,亦妖魔化他方,甚至帶有粗言穢語和威嚇性言詞,傳遞未經證實或只側重一方的消息,她提醒現場很大,難以單憑一方片段斷定所有事實,不應以偏概全去作審判。她提醒聖經教導世上沒有絕對的義人,各人都存有惡念,更要小心受人吹捧愛戴,屬主的人不應對人有過分正面或高尚的看法,而唯一的敵人是「那惡者」,亦即謊言的始祖。

  人有七情六慾,梁林天慧博士強調情緒並沒有好壞,但會影響人的生理狀況、表達行為、思想方式及道德判斷。當事情發生時,情緒會引發一種評估,助我們反應,影響決策。而情緒也可以互相傳遞和感染,故她提醒要特別小心「一窩蜂」(Group Think)而來的情緒影響。

  她提醒要格外小心憤怒的情緒,勿讓憤怒堆積,更不要以暴易暴,並引述心理學家Robert Nay指怒氣包括語言暴力及惡意行為,可以逐漸升級甚至造成循環,擴大仇恨,並建議止住怒氣的方法包括敏感辨認發怒的身體徵狀,盡可能坐下冷靜,有需要時暫離現場,並避免非黑即白等負面思想,以謙和的心分享己見,聆聽別人,了解客觀事實,求同存異,接受和而不同。

  「理解一個人的背景、經歷、性格,讓我們能更明白他所說的。」她直言,港人較少與人分享內在感受、看法和經歷,支援較薄弱,而聆聽和溝通需要技巧,她建議溝通時應「快快聽、慢慢說、慢慢地動怒。不可含怒至日落」,並多用「I-statement」從自身感受表達意願,如「我期望」、「其實我需要」等。她亦提到,很多人選擇以冷戰處理親密關係,但同樣有害於關係,應盡快主動和解。

  梁林天慧博士續以「內在冰山圖」(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The Satir Model)解釋,人的行為只是可見的冰山表面,看不見還有很多層,包括對應模式、觀點、渴望等,並以「自我」為最深層,也就是真正的自己,「在社會這段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冰山需要待發掘,不可以單憑行為判死他。」她提到近日社會事件引起家庭糾紛,有學生因與家人爭執而跳樓身亡,於是她刻意安排學生訪問父母,了解父母與及上一代的相處模式,透過認識背景和經歷,加強彼此了解。

  她指,改善溝通首先不要只關注一種內容,如父母說「永遠不要回家」的背後,最深層需求可能是覺得自己無影響力,故子女聽後應以自己情感表達、或有含義內容、或關注積極一面,如試着回應「我非常想回來」、「讓我試試想辦法解決」,先令對方冷靜下來。

  「聖經強調人有陰暗面,看人不能以偏概全。」她提醒,即使善意者也有着私心和陰暗,在多元社會更能避免標籤和撕裂,避開非黑即白之論述,更不宜瘋傳未經證實的資訊及論斷別人。

  梁林天慧博士建議多照顧自己情緒,學習適時「Time Out」。在生活上仍可繼續多關注社會事,保持讀經、思想經文,定期安排安靜時間,不住禱告,為港求公義平安;亦要找同行者傾訴同禱,建立深度友誼;多接觸自己情緒及表達內心;同時習慣多獨立思考,冷靜下來才作重要決定。「香港好容易失去人與人之間真正彼此相愛,很多時變得功利、唯物主義,是當下最大的危機。」她認為基督徒要努力經歷主的愛,才能締造和平,讓香港成為中國的榜樣,實踐守護法治、誠實、尊重、仁愛等價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聯會新會堂巡禮】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