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潘霍華思想經歷
 回應基督愛的呼喚


2873 期(2019 年 9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福戲網絡已於八月二十日假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主辦「歷史的潘霍華、現代的潘霍華」講座,不同牧者及學者從潘霍華思想中,一同反思教會及信徒的社會責任,並分享對今天社會狀況的啟迪。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倫理學副教授鄧瑞強博士開宗明義指,潘霍華的思想中將上帝與現實世界相提並論,因此常處於上帝與現實、教會與社會、義與罪的張力中。他又解釋潘霍華的名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就是邀請他來赴死」,即信徒被耶穌呼召而跟隨祂,甚至像祂一樣為人犧牲,正好反映信仰並非規條或律則,而單單跟隨基督而行,可見信仰與行動無法分割。

  納粹德國時期,教會被定性為只處理靈魂得救的事情,卻不評論國家體制或政治社會事件,國家則以現實主義原則治國,因此教會與世俗當時完全分開。「結果,納粹教會完全可只滿足內部的靈魂得救,外部則支持國家極端主義民族發展。」鄧瑞強博士表示潘霍華正是在這處境下,強調基督有神人二性的特質,因此教會需同時面對上帝和世界,如太「離地」便難以跟隨基督,故上帝領域與世界領域應結合在一起,教會與社會事務亦不能分割。

  他進一步指出,信耶穌就是參與世界的建造,聆聽並回應上帝的呼聲,而基督道成肉身,其呼聲必然不會離開社會現實,將在塵世處境下向人發出呼喚。然而,現實中如何辨識基督的呼喚?他舉例,每人在社會各領域上均有不同位份和責任,如關心和照顧鄰舍的需要、為人父母要在家中盡力養育兒女,「子女肚餓已代表基督對你呼喚,要盡責犧牲時間給予他食物。」

  他重申,潘霍華並無將教會和社會分割成不同領域,相反是互相呼應,「政府有責任應對教會呼喚,教會也不能孤芳自賞,要應對政府呼喚……最後變成基督在人類具體處境下對信徒的呼喚。」他舉例,每人都擁有基督的形象,所以教會對社羣的呼喚是愛鄰舍、仇敵和維護人的尊嚴;同樣地,無論政府執法人員或市民也要緊守愛鄰舍和仇敵的原則,以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執法或表達訴求,維護對方尊嚴,在行動上回應基督的呼喚。他強調,行動過程中要緊記基督是主,祂呼喚人跟隨祂,所以信徒必須放下自己的想法,並學像基督一樣有為他人而活的精神。

  基督教豐盛生命堂榮譽會牧陳恩明牧師指,納粹德國時期教會分了兩派,一派是擁護希特拉和納粹政權的「德國教會」,另一派是潘霍華主導的「認信教會」──主張信徒要批判極權和欺壓猶太人的行為,當時的局面與今天本港教會處境略有相同。他又引述潘霍華所言:「當一個人若企圖將至高的權柄加在自己身上,那麼這至高權柄必然將那人壓碎。」指出上帝才是終末權威,籲信徒不用懼怕地上權勢,因為上帝必會為人伸冤。

  福戲網絡將於本月十九日舉辦《潘霍華的情書》舞台劇,福戲網絡主席潘錦華指戲劇重演生活,故研究潘霍華未必要看他對信徒生命的影響,而是從他的經歷中,察看上帝如何逐步引領。他盼望觀眾能在劇中了解潘霍華的生命,更期望能找到彼此共同的經歷,反思生活上的抉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聯會新會堂巡禮】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