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來華對中國的影響」—從校祖馬禮遜牧師創辦英華書院說起(下)
第 2830 期(2018 年 11 月 18 日)
◎ 特稿 ◎ 李志剛
五、馬六甲英華書院事業的擴展
當中英政府於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簽訂南京條約,除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岸對外通商;另割讓香港為英國殖民地。是以西方教士期待中國開放傳教的夢想經已實現。故此倫敦傳道會教士便於一八四三年八月十日至二十六日在香港召開一次宣教士會議,當年出席計有台約爾牧師、合信醫生、理雅各牧師、雒魏林醫生、麥都思牧師(Rev. Walter Henry Medhurst)、美魏茶牧師(Rev. William Charles Milne)、施敦力亞力山大牧師(Rev. Alexander Stronach)、施敦力約翰牧師(Rev. John Stronach)等八人在港開會,安排日後在中國口岸的宣教工作。其時麥都思牧師報告變賣巴達維亞房產的結果;理雅各牧師報告變賣馬六甲英華書院的結果。會中已定台約爾牧師派往福州,將新加坡印刷局遷往該地;施敦力亞力山大牧師和葉韓良教士(Mr. William Young)派往廈門;理雅各牧師和合信醫生派往香港,將檳城印刷局遷往香港(按早年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刷局已遷到檳城);麥都思牧師則派往寧波或上海,並將巴達維亞印刷局遷往該地。由此可見在馬六甲英華書院於一八一八年創校以後,以至一八四三年的二十五年間,在傳教、教育、出版事業經已發展到巴達維亞城、檳城、新加坡等地,專向華人傳教。據知新加坡總督萊佛仕(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一八一九年開埠之時,請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二三年籌創新加坡書院(Singapore Institution,後改為萊佛仕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換言之,今日的萊佛仕書院是由英華書院校祖馬禮遜牧師籌創成立。及至中國門戶開放後,倫敦傳道會各教士分配中國五口傳教,而出版事業、印刷事業、教育事業、傳教事業和醫藥事業,均可以說是發源於馬六甲英華書院。
六、英華書院事業在香港的奠基和發展
自理雅各牧師攜眷於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帶同馬六甲英華書院傳道同工梁發,和一批學生遷校來港。在教育方面,由於改辦神學院,是以開設預科教導為主,可稱香港第一所神學院。神學生何進善於一八四六年受按牧師聖職。吳文秀、李金麟、宋佛儉三人為理雅各牧師於一八四五年帶往蘇格蘭入學,至一八四七年返港,是中國人首批赴英國的留學生。即或較早一年在香港設立的馬禮遜書院(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School),於一八四七年初有院長鮑留雲牧師(Rev. Samuel R. Brown)帶同黃寬、黃勝、容閎三學生赴美國留學,而三人留學費用是英華書院向倫敦傳道會愉寧堂(Union Church)會友所籌募,以期三位學生在美國讀完預科,由倫敦傳道會保送蘇格蘭升讀大學,日後為教會服務。即如黃寬在美國讀完預科,由倫敦傳道會資助入讀愛丁堡大學醫科,日後回國在倫敦傳道會醫院服務。又如黃勝在美國因水土不服,一八四八年返港,其後亦在英華書院印刷局工作。是見英華書院是香港第一所神學院;亦是中國第一所神學院,中國首位牧師何進善是出於英華書院。中國留學教育最早亦是發源於英華書院,即或一八七二年有容閎倡導幼童留學美國,顯然受到英華書院留學運動的影響。一八四六年理雅各夫人成立英華女校對香港女子貢獻良多。此外因為理雅各牧師主張維多利亞城多所學校合併興辦一所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推行政府公共教育,以至一八六二年有中央書院的成立。理雅各牧師可說是中央書院創校之父。
當倫敦傳道會教士召開傳教會議,早於一八四二年底已有醫藥教士合信醫生抵港,為參與醫藥傳道會(The Medical Missionary,倫敦傳道會醫藥教士是參與該會工作),獲政府批地在灣仔摩利臣山(Morrison Hill)興建醫院。早期英華書院來港教士多居住其間,在醫院設有演講室,以作宣教聚會地方。梁發在港期間亦在該院進行病人佈道工作。至一八四六年合信醫生為入廣州發展倫敦傳道會醫務工作,另派何斯伯醫生(Dr. H. L. Hirschberg)接任,其後亦在九龍開設有診所。一八五三年何斯伯醫生調任廈門,在港醫藥傳道會工作因而中止。事實香港開埠初期,華人社會仍偏向中醫,所以當一八六九年東華醫院的籌設,實多得理雅各牧師的意見,故當一八七二年東華醫院的成立,黃勝是以英華書院名義為發起人;及至廣華醫院的創辦何啟更是發起人;東華東院的籌辦,基督教徒固然有不少參與,而三院之合併,實出於當年合一堂顏成坤執事的主張,推源究始香港東華三院的成立和發展與英華書院實有密切關係。說到今日香港基督教之有那打素醫院,更是與英華書院有密切關係。此因創辦人何啟因父親何進善牧師於一八七一年病逝,藉倫敦傳道會的資助,得保送英國愛丁堡大學習醫,以致其後在倫敦林肯法律學院考取律師資格,返港因妻子雅麗氏(Alice)病逝,因而籌建雅麗氏醫院,其後興辦香港西醫書院亦得倫敦傳道會支持於一八七七年院校得告其成。孫中山同年入學,深受栽培,尤是增益他的革命思想,以至在校推行革命運動,以使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由於何啟日後倡議興辦香港大學,其後香港西醫書院則併入香港大學為醫學院。
英華書院的設立對於傳教工作極為重視,當中環英華書院大樓興建完成,亦成為華人聚會之所。按太平天國干王洪仁玕曾在英華書院任職傳道,因在英華書院獲得新知,其後撰寫《資政新篇》,成為近代「中國政改」第一書。華人信徒主日聚會每於下午在愉寧堂舉行。但於一八四四年已有下街市堂的創辦;一八四五年在黃泥涌和赤柱均有佈道基址。時至一八六三年有灣仔堂的開設。惟至一八八八年則有華人自理會道濟會堂的落成,是香港華人教會第一所自理教堂。無可置疑馬六甲英華書院主要的印刷出版工作,而在香港英華書院,亦嘗出版《遐邇貫珍》月刊、新舊約全書、宗教書刊。由於當年中國教會的中心點是上海,香港印刷工作不顯重要。所以當理雅各牧師一八七二年退休回國前,已將書院印刷機和銅模字粒全部轉讓黃勝和王韜二人,合股組成中華印務總局,翌年出版《循環日報》,倡議洋務新政,是國人興辦新穎日報,王韜女婿錢昕伯亦由上海《申報》派來港學習報業之運作。
七、英華書院回歸教育事業的發展
英華書院自一八一八年在馬六甲創辦,可說包括印刷、出版、教育、傳道等事業,及至遷港之初除印刷、出版、神學教育、女子教育、傳道等工作之外,更包括醫藥事業。惟是多年的發展,華人信徒自理能力日漸提高,教會因趨自立發展,而印刷、出版事業在本港教會已非重要,自理雅各牧師回國前,已轉由信徒從事報業經營出版。至於醫藥事業已有專業教士發展,所以當理雅各牧師興辦英華書院原有多元事業已告分散和解體。時至一九一一年有道濟堂區鳳墀長老、何芹浦長老、尹文楷醫生、皮堯士牧師(Rev. T. W. Pearce)、威禮士牧師(Rev. H. R. Wells)、王祝齡牧師均感重興英華書院的重要,商議興辦英華書院計畫,至一九一三年獲得英國倫敦傳道會允派教育家曉士牧師(Rev. Arnold Hughs)來港出任首屆校長主持校務。
回顧英華書院創校二百週年,在十九世紀興辦多元事業,交通中西文化,實屬中國現代化的倡導先鋒。而二十世紀專注教育事業發展,為國家、社會、教會作育英才,貢獻良多。際此二百週年校慶感恩良辰,謹此祈願上帝賜福英華書院︰「傳道授業,鴻基永固,光被四表,榮歸上帝!」
李志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前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