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多種」的人?


2830 期(2018 年 11 月 18 日)
◎ 牧心世情 ◎ 戴浩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聖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九章六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在十月十七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一個助養兒童的組織「憐憫國際」(Compassion International)與巴拿研究所,發表了一個頗具啟發性的調查報告:「慷慨的人不僅只在一項善事中慷慨」。這研究最主要的是指出,在美國的捐獻者捐助極度貧窮兒童,往往也因着其生發仁愛的信心,很多時會關心並參與其他有關兒童的工作,例如:關顧孤兒、女孩子教育等。我個人相信這並不是美國捐獻者獨立的例子,我也相信在香港的捐獻者而言,他們也很可能是樂善好施的。問題在於教牧如何理解這樣的捐獻事例。

  當我們理解慷慨的人一定不僅只在某一項善事中慷慨時,我們便要多些理解我們弟兄姊妹在教會奉獻的習慣。或許,作為堂會教牧可以作一次調查,了解自己弟兄姊妹奉獻的模式,因為這樣的理解可以讓堂會與福音機構也得到好處。慷慨的弟兄姊妹很可能會支持神學教育、差傳事工或聖經翻譯等事工。或許,有教牧會想,如果堂會弟兄姊妹都支持了這些福音事工,豈不已沒有多餘錢支持堂會嗎?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如果弟兄姊妹是經常奉獻的,他也必是捐獻其他事工的人,正如是次在美國的調查報告所指出的;如果有會友不捐獻,他也很可能不會在其他地方捐獻。換言之,正如這次調查的結論所指,慷慨的人不僅只在一項善事中慷慨。不過,在調查報告中有一項是我認為有提醒作用的,比對眾多有關人的需要而作的捐獻,例如:助養兒童,消除赤貧等;最少人支持的是在外國建造教堂。其實,這揭示了捐獻者關心人生存的即時需要,大於其他的需要。我相信每一位捐獻者對自己所捐獻的對象是有感動和小心了解的,跟着是長時間的支持這工作,使這些工作最終達致一定的成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