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謝飯成教會


2826 期(2018 年 10 月 21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走過黃泥涌道沿路上的幾個墳場之後,只要繼續朝着山坡向上,再走一小段距離,眼前可以見到一幢典型的、位於兩條街道的交接夾位的、三角型教堂:「香港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堂」。多年以來,這個教會的傳道工作由這處作基礎,然後陸續發展開去,相繼在其他地區植堂傳道;因此這處也稱作「閩南堂跑馬地堂」。

  閩南堂的源起,可說是一項基督徒生活模式的見證傳奇。

  話說在上一世紀的中日戰爭期間,當福建地區戰事失利、廈門一帶淪陷的前後,那處地區大批民眾為了逃避戰亂,紛紛四散各方,其中也有來到香港的。在一九三八年,有接濟來自福建難民的人士發覺,他們所援接的一批難民當中,其中大約有三十多人,每天每當派餐進食的時候,他們總會先祈禱謝飯,之後才進食。由於這項餐前當着大庭廣眾祈禱的公開舉動,引起辦事人作明查暗訪,然後明白到這三十多人是基督徒。

  接濟這批福建籍難民的辦事人絕對是有心人。隨着瞭解這些難民的信仰背景之後,辦事人立即聯繫本地的基督教會,將這三十多名難民信徒凝聚起來,為他們舉辦聚會,結果就產生了教會的雛形。原本只是一羣弱勢無助的漂泊難民,最初是由於基督徒普通不過的、又是恆常的,卻是虔敬的公開謝飯祈禱,竟然能夠默默地燃點福音見證,這就是閩南堂的源起。由一九三八年至今,教會剛度過了八十週年堂慶。

  這些福建信徒在初到香港的年間,固然未能輕易融入主要流通粵語的廣東人社會;因此教會早年聚會,自然採用家鄉的閩南話。此外,這個羣體亦長年未能擁有自己的固定會址;成立教會之後的十多年之間,都在借用其他教會的場地聚會。後來堂會日漸壯大,於是購入現址,建造教堂,在一九五三年落成啟用。堂會又在一九五九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結束獨立堂會的階段。

  閩南堂現時的座堂在一九八三年重建啟用。跑馬地一帶曾經散佈着幾所基督新教的教會,可是漸漸都因着不同的原因而逐一遷離這區,或者拆卸改建。目前,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堂是區內獨一無二的基督新教堂會;見證使命,任重道遠。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