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也會像我體


2824 期(2018 年 10 月 7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香港島建設維多利亞城的初期,西環、上環和中環這三個地帶,都分別聚合了各自的特項發展,形成各地區特色。這些地區特色的發展和痕跡,一直留存至現時。早年由於中環與下環之間建成龐大的金鐘軍營,使下環跟城市的其他地帶分隔,因此下環的土地用途屬於另類,相對混雜;形成後來灣仔至黃泥涌一帶的社區特色。

  香港最早的墳場,很可能在現時灣仔進教圍。然而由於維多利亞城的急速擴展,需要大量土地來建設,因此靠近城市中心的進教圍墳場在一八四五年遷離。那時,維多利亞城的東部邊沿有名叫黃泥涌的河流;這條河流的下遊出口地帶,是一片沼澤泥濘,瀰漫瘴氣,不宜居住。於是政府在河灘與山麓之間,先後開闢幾個墳場,供不同背景的人下葬。

  總覽陸續在黃泥涌開闢出來的墳場,包括有「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祅教墳場」、「印度教墳場」和「猶太教墳場」。這六處也成為香港最古舊的墳場。

  這六個位置相近的古舊墳場之中,最為人知的,大概要算天主教墳場莫屬了。原來這些都是背山而建的墳場,在大門之外就是黃泥涌道。在建造香港仔隧道入口前面的行車天橋以前,凡出入跑馬地這區,大多數車輛都必須駛經這些墳場的大門之前。其他墳場倒沒有甚麼特別,獨有天主教墳場的門前,刻有人人可見,人人明白,人人感嘆的一副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跑馬地天主教墳場變成全港皆知。

  墳場建於一八四八年,正式名稱是「聖彌額爾墳場」(Saint Michael's Catholic Cemetery);至一九一六年加建了「聖彌額爾墳場小堂」(Chapel)「彌額爾」是在聖經中記述的一名天使長,基督新教譯作「米迦勒」。 由於基督信仰認為死亡是罪魔的作為,而這位天使專責爭戰,勝過罪魔;因此教會傳統多用這位天使來表達,信徒具有至終戰勝死權的復活盼望。世界各地很多教會墳場都採用這個名稱,給人帶來安慰。

  至於墳場大門那副發人心省的對聯,其實並不符合工整的格式規範。它可能是意譯一則外國語文,卻力求排句對稱,盡量貼近本土文化色彩;這固然是值得欣賞的傳教努力。這幢刻着對聯的門樓及墳場的小堂,都已列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