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與憤怒


2824 期(2018 年 10 月 7 日)
◎ 信.道.靈.心 ◎ 周立群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從家父於六月初離世後,現處於哀傷期的我,開始疏理自己的情感,在整理的過程中,我都會寫下自己的體會,所以讀者不難發現,我所寫的每一篇文章也涉及我與父親的關係,一來幫助我疏理自己的情感,二來也向我的讀者開放,期望你對我多一點認識,也多一份同行的感覺。 

  今期的主題是談寬恕。首先我不想從理論的層面去談論,也不想從階段性,例如五個階段的過程去談論,我不說得這些沒有價值,只是認為這些理論及階段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也不一定要度過這些才能達到寬恕之境。相反,停留在某些階段可以有着更深的經驗或體會。如以往一樣,以下的分享同樣都是講經驗、談體會。

  有一次因為父親處理家事不公平的緣故,我們約在酒樓裏面談,而說了幾句「豪情壯語」,他說:「我是潮州男人,男人是一家之主,所以他可以做任何決定而不需要詢問他人」,說完之後就走了。我當時感到憤怒,對他表示我的不滿 (一邊講,一邊追着他)。自此之後,奇妙的事情出現了,甚或我的憤怒讓他知道了,他開始有一些軟化,但礙於面子問題,他是不會認錯的(潮州人嘛)!從那時起,饒恕已經展開了,憤怒過後,平靜下來,從他的角度看問題,我對他有着多一點體諒,也多一分尊重吧!

  

  筆者只想指出一點,在寬恕的過程中,憤怒是必然的情緒。不過,如果憤怒的意義就是要報復,其內涵就是對方的痛苦的話,這絕不是寬恕的真義;而且,如果一定要對方認錯,才能交換饒恕放棄憤怒報復,這只是一種「交易式寬恕」。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系講座教授Martha. C. Nussbaum 在其著作《憤怒與寬恕 (Anger and forgiveness) 》一書中指出,這種交易式寬恕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傷害的過程(我要你道歉,你不道歉我就⋯⋯),當然這就談不上無條件的寬恕了(unconditional forgiveness)。

  一個人生氣了,最直接的反應當然是表達出來,講出自己的不滿,這並不是壞事,只要不是心存怨恨,存心要報復,怒氣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正如電影《天堂小屋》(The Shack)的主角麥克(森禾霍頓飾),他對自己的際遇(女兒被殺害)心存憤恨,不只憤怒兇手,還憤怒自己,最終也憤怒上帝;然而,表達過後、憤恨過後,心靈醫治過後,再修和與家人的關係,最終就得着釋放與自由的生命,所以我相信「寬恕」與「憤怒」是離不開的,兩者有着唇齒相依的關係。 

  從靈修的角度看,在依納爵的靈修中,「與主的關係」一詞並不單指人跟主的關係,還應該包含了人與其他人的關係,共勉之。

  周立群(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導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