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夢


2800 期(2018 年 4 月 22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晉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法家《韓非子》的〈五蠹〉較負面的評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到了司馬遷《史記》的〈遊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徵才較正面地勾勒出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每代作家都依據自己所處的歷史背景及生活感受,調整自己對「俠」的觀念。武俠小說大盛的時代往往是社會秩序未成形,或社會秩序面對重大衝擊而頻生亂象的時候,朝廷講規矩講等級,不得擅自越位,否則犯上作亂;江湖間講良心講義氣,凡事爭一個「理」字,不在乎上下尊卑,故不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至高無上的王法以外,另建作為准法律的「江湖義氣」、「綠林規矩」;在貪官當道貧富懸殊的「朝廷」之外,另建損有餘以奉不足的合乎天道的「江湖」,這無疑寄託了芸芸眾生對公道和正義的希望。

  武俠小說並不寫實,作家要寫的是夢─作者與讀者「英雄夢」。俠乃捨身亡己,不愛其驅之人,他們以武犯禁,突破文人的階級觀念或倫理限制,破格撥亂反正,為新秩序的創造帶來契機。千古文人也寄情這武俠夢,來完成他們終生不能達到的社會理想。

  在法律之外,祈求俠客自掌正義,匡正扶弱,成為武俠小說普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對俠客崇拜的心理根源有三:一是羣眾將努力尋找、祈求精神上的「父母/英雄」,以獲得安全感和情緒上的穩定。二是「要求彌補個人和物質局限的傾向」,也就是把平凡人的缺陷投進比較非凡的人們的光榮成就裏,藉以取得補償」。三是「逃避責任」。公眾意識到政治「永遠是一種危險的把戲」,羣眾借建立俠客形象來推卸每一個個體為命運抗爭的責任,自覺將自己置於弱者的地位,等待俠客的「拯救」。

  如此,我們明白為何武俠小說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為何近十年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何以大賣特賣,連DC的正義聯盟也出來湊熱鬧。然而,過於沈溺於「俠客夢」絕非好事。要不就是時代過於混亂,秩序沒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個人願望無法得到實現,只能靠心理補償;要不就是公眾的獨立人格沒有很好健全,存在着過多的倚賴心理。以上所言,是否多少反映了我們的心態,求主憐憫這一代的你與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馬拉松】